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主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情况新闻发布会

作者: 来自: 时间:2022-07-12 09:00:00

嘉宾: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 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润生 齐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光春 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周团结时间:7月11日(星期一)下午3:00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先生,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润生先生,齐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光春先生,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周团结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李希信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希信: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增添动能,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去年全省粮食总产突破1100亿斤大关,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成功举办。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克服去年秋汛晚播、病虫害偏重偏早发生、后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呈现出“产量高、质量高、价格高”丰产丰收的可喜局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762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菜篮子”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常年蔬菜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800万吨左右。今年以来,着力加强对北京、上海等地重要农产品调运,确保全国“两会”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担负起农业大省的责任,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贡献。

二、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出台现代农业强县系列激励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0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在高基数起点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11468亿元。深入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向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59个、占全国的近4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力量。

三、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启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村路网建设、供水保障等八大行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00个,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0%。

四、农民精气神不断提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农家,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化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路子,促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双增收”,目前,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4万多家、入社农户440多万户。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94元,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增速高出城镇居民3.3个百分点。今年,我省深入推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当年安置乡村公益岗32万人次,重点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对190.2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进行帮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确定20个县(市、区)作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支持政策,开展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1年以来,全省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2万人,累计纳入5.61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返贫和新致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各地尊重规律、勇于创新,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全省涌现了一大批“点、线、面”“县、乡、村”“企业、园区、基地”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齐鲁样板群”。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了“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的奋进动员令,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列入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项重点工作之一,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作战图、任务书。我们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聚焦“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担当落实、笃行不怠,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进展。

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宏网记者: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我省如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

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六大行动”,狠抓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科技装备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按照“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累计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36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753个,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实施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出台《山东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建立分管省领导为链长的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以滨州中裕为“链主”打造全省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支持栖霞、诸城、乐陵分别依托苹果、生猪、玉米等产业,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累计培育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52个。

三是实施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狠抓质量品牌建设,3市、18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81个和700个。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

四是实施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行动。出台《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打破国外品种垄断。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着力强化27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

五是实施乡村产业主体培育行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行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11.1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4.4万户,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2万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六是实施乡村产业支撑保障行动。强化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力度,今年,全省预算安排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511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6.46%。制定我省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7%。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

大众日报记者: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在新一轮整治提升行动中,我省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我省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我省2020、2021连续两年入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为全国最多,两次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国务院激励奖励。

自去年开始,国家接续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我省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从以下5个方面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着力提高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对有改厕需求的村庄,加强全程质量管控。对完成改厕的村庄,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提出改进措施。对有条件统筹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合理选择分散式、相对集中式或纳入城镇管网式等方式,规范提升改造。今年将新改造4万户,确保改一户成一户。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十四五”时期,全省55%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3年,完成现有1398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清单管理,分期分批实施整治。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四是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化拓展“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部署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同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是健全完善建管机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以工代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各类设施产权归属,落实运行管理单位管护责任,确保运维资金到位、管护队伍到位、日常管理到位,确保“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全面建立。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不断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增添靓丽底色。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问,下一步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有什么举措。

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润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东营市现有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这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东营市耕地面积的59%。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地,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既是东营的使命所在,更是潜力所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国家所需、发挥东营所长,努力打造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聚力攻坚关键技术,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重大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推进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形成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为盐碱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完善落实人才“引用管育”政策措施,围绕盐碱地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今年将引进20个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在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三是抓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根据盐碱地含盐量梯度变化,分别建设一批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加快形成原创性盐碱地农业企业标准、产业标准,推动上升为行业和国家标准,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

二、聚力攻坚特色耐盐种业,打造盐碱地“种业硅谷”。我们将在三个环节发力:一是挖掘种质资源,以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加强优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登记入库与鉴定评价,今年收集种质资源6000份以上,夯实种业创新基础。二是开展联合育种攻关,深化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大型种业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山东基地、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三是推广应用新品种,今年,将建成10个标准化育繁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2个国家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加快构建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加快科研成果大田推广,尽快将专家的“试验田产量”转变为农民的“大田产量”。

三、聚力攻坚产业体系培育,推动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说一千,道一万,推动盐碱地农业增效才是关键。下一步,一是坚持向产业链要效益,依托藜麦等健康功能食品、耐盐碱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向品牌要效益,深入挖掘盐碱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努力把“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打造成为“金字招牌”。三是坚持向生态要效益,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区。扎实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走出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齐鲁晚报记者:

我省率先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请问这项示范创建目前取得了哪些效果,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什么促进作用?

齐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光春: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德州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产量15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全省的六分之一,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义不容辞。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严格实行“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书记“指挥田”,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经测产,今年全市120万亩核心区60%以上的地块亩产超过650公斤,“吨半粮”核心区创建实现首战告捷。

齐河县是德州市粮食高产的代表,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22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22亿斤以上,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单位。2022年春节刚过,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齐河县粮食生产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上,我们坚持早动手、快落实,明确了今年建成20万亩“吨半粮”、3年达到50万亩的目标,全力稳面积、增单产,抓品质、提效益,夏粮产量再创新高。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最高亩产811.6公斤,刷新历史纪录,带动全县115.1万亩小麦亩产达到605公斤、较2021年增产34.93公斤;总产13.93亿斤、较2021年增产0.9亿斤。根据行情价格,全县粮食销售收入较去年增加2.67亿元,农民每亩增收230元以上,实现了增产与增收的齐头并进。

工作中,我们一是坚持“书记抓粮”。建成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指挥田”13万亩,县抓万亩高产片、镇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样板田,干部带着群众干,形成了齐心抓粮的强大合力。今年,各级“指挥田”夏粮平均增产超过10%。二是突出政策稳粮。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项目,整合各级资金9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8万亩;发放深耕深松、农机购置、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各类补贴7000多万元,拿出110万元重奖“粮王”,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三是多措并举兴粮。聘请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22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组建起150人的农技服务队,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针对去年秋汛造成的弱苗地块,实行“三人四包”工作制(一名党政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技术人员,包技术、包农资、包督促、包转化),强化田间管理,全力促弱转壮。依托28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集成推广良种、良田、良法、良机,粮食生产综合托管率达到91%,“八统一”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统一秸秆还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深耕作业、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宽幅精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植保服务、统一收售服务)、全程机械化率均达到100%。四是狠抓减损增粮。落实中央“全链条节粮减损”部署,投资5亿元,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烘干仓储设施各16处,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了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粮食从地头直接烘干入库,亩均减损5%。

夏粮的丰产丰收,让我们实现全年丰收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扛牢“粮食安全”大旗,确保年内建成20万亩“吨半粮”、3年建成50万亩“吨半粮”,尽快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打响“吨半粮、齐河创”品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齐河力量。

农村大众报记者:

在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体实践中,各地围绕“五大振兴”都进行了着力探索。请问,实践中形成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路子?

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周团结: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进一步部署。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深化拓展“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在今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梳理总结了十种类型,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产业融合带动型。以龙大、得利斯、滨州中裕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公司+农户”基础上,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是片区联动开发型。以行政区划、流域或片区等为单元,统筹规划布局,通过产业聚合、资源整合、组织联合等方式,实现区域整体提升。济南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泰安市岱岳区打造九女峰片区、日照市五莲县建设白鹭湾田园综合体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是生产托管服务型。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结合土地流转,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承包地流转面积超过4400万亩,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2亿亩次。

四是数字赋能驱动型。各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无人机撒药、APP种菜、“直播带货”等成为新农活,推动电商农业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淄博市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菏泽市曹县发展电商淘宝村等,效果很好。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我省有17个县(市)上榜,数量最多。

五是人才智力支撑型。各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集聚了一大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像济宁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威海招募“乡村规划师”、聊城“棚二代”返乡创业等,都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做法。

六是“两山”理论实践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通道,让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比如,高青县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把风吹沙满天的黄河灌区沉沙池打造成天鹅湖风景区;临沂市蒙阴县依托山多林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林果,“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超过260亿元。

七是文化传承涵养型。把赓续红色基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活化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革命遗址等资源,发展研学教育、旅游体验等,传统乡村焕发新生机。比如,东营市广饶县刘集后村红色教育,枣庄市薛城区中陈郝村古村落保护等,都展现了齐鲁乡村新气象。

八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型。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通过党组织领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构建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这项工作,烟台、德州探索得比较早、推进较快,目前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发展到近4.3万家,入社成员440多万户。

九是党组织联建共建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合作社等组建联合党委或党建联合体,以组织联合促进融合发展、协同治理。比如,青岛莱西市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合,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又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十是社会力量撬动型。各类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持。

综合以上,各地在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边实践、边深化、边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梯次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形成一批有利于乡村发展、契合群众期盼、富有山东特色的模式和路径,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

主持人: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委农办秘书处于菲菲,联系电话:51789075 。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