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镇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初秋时节,走进柴胡店镇,映入眼帘的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新引进果品深加工项目奠定农业发展格局,“大自然农业基地”催生产业支柱,“一村一品”彰显特色农业风采……那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种植小区,那一方方绿满枝头的“三网”林带,都能让你真切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给这块热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柴胡店镇坚持以富民增收为核心,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突出特色产业,狠抓农业重点项目,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该镇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紧扣现代农业主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支撑、典型农业大户带动作用,全方位建立起现代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安后村为主体的百亩蚂蚱养殖基地、以刘村为主体的万亩梨园观光采摘基地,以郭沟、簸箕掌等村为主体的万亩核桃种植基地,以大自然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林下养殖”产业基地,一个个基地的发展,勾勒出柴胡店镇特色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蚂蚱 大产业
在柴胡店镇安后村一片茂密的树林中,10多个白色的网状蚂蚱棚在地里一字排开,棚里密密麻麻的全是蚂蚱,正在给蚂蚱喂青草的安后村民绳仃爱高兴地说,“这蚂蚱很好养,早晚喂点青草,40多天就能长大,现在市场行情好,每公斤能卖30多元,一年能收三茬,冬天俺的大棚也不荒着,在地里还能种土豆,成本低,效益却高着哩。”据悉,安后村的蚂蚱养殖由最初投入1000多元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大棚发展到现在12个大棚,近期还将流转100亩土地再建几个大棚。经过初期的摸索发展,现如今,安后村的蚂蚱养殖已经成了一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孵育、养殖到市场销售的产业链。
加快土地流转,做大做强林果业
该镇遵循“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不断完善”的工作方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镇共流转土地面积4020亩,其中,大面积流转郭沟荒山3200亩,刘村梨园土地520余亩;大自然投资有限公司大面积开发种植核桃,建设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度假娱乐生态旅游基地。以刘村万亩梨园为依托,成立了黄连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借助梨花节、黄梨节、彩灯节等节会活动,不断提高梨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实施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该镇引进集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性加工企业——长红枣果品深加工项目,将带动刘村酥梨、山核桃、甜柿等有机食品的进一步壮大。
合作经济成农民“增收快车”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提高,农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该镇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拓展特优农产品营销渠道。在黄连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大自然投资有限公司两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镇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特色专业村6个。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刘村酥梨、黄连山石榴、前大官核桃、南辛苹果、古薛河养殖基地养殖的鲢鱼、鳙鱼相继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林下养殖打开增收致富新门路
在柴胡店镇郭沟、簸箕掌的万亩核桃种植基地,10万余只芦花鸡、莱芜黑鸡、雁鹅在核桃树下相互追逐、觅食、吃虫,一派生态自然景象,这种“林下养殖”的新方式,不但可以给鸡鸭鹅遮荫,给树木提供大量有机肥,而且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养殖业带来的粪便污染,在提高林地生产量和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了双赢。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农民承包林地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避免了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而长期得不到收益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起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辐射带动了东部山区11个村增收致富。
特色农业催热生态旅游
柴胡店镇利用自身资源,确立了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变“吃喝”为“玩乐”的思路。走进柴胡店镇,络绎不绝的游客品尝着可口的农家饭菜,回去还能带点特色农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柴胡店镇全力打造立体旅游业,将传统旅游推向新的境界,不仅能让游客宾至如归,还能让他们“满载而归”。安后的蚂蚱、黄连山的麻姑油、郭沟的山核桃、刘村的酥梨等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以及野菜、笨鸡、山鸡蛋等乡村野味,已成为来柴胡店镇的游客“打包’的最爱。这带动了一些来近郊游的城里人的消费,加大了旅游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柴胡店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把独特的光热水土等资源“变”成了钱,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