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中国科技产业:谁持彩练当空舞 —— 山东省枣庄市农业绿色发展侧记

作者:枣庄市农业局 来自: 时间:2017-12-07 13:58:39

本刊讯(记者 袁慧婷):“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沿着京沪高铁呼啸而过的风景,领略从温暖沪上到深秋齐鲁一路向北的色彩变换,踏着霜意,听着喜悦,我们来到了素有“鲁南明珠”之称的山东省枣庄市,探寻这个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凤凰涅槃、绿色发展之路。


             山东枣庄乃东夷文化源头,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老的“北辛文化”诞生于此。人云:女娲故里,炎黄帝乡;兰陵旧郡,峄北新邦。这里名人辈出,孕育了人类造车鼻祖奚仲“兼爱非攻”的科圣墨子;诞生了“好客养士”的孟尝君,足智多谋、勇于自荐的毛遂,以及“凿壁偷光”的西汉名相匡衡等。


近代的枣庄则是著名的建材重镇、煤电巨擎。因资源丰富,早在明朝年间乡民便开山取石、挖井取煤,一直到近代都是我国煤炭和水泥的主要生产地之一,主要产业被称为“一黑一灰”(煤炭和水泥)。老百姓“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可见煤炭产业的份量之重。枣庄因煤炭储量惊人而扬名,也同样因煤炭枯竭而渐弱。在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加快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战略,到2009年枣庄市被国家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再到2016年提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的奋斗目标,昔日“煤城”变“美城”“绿城”,枣庄以一个华丽转身让世人刮目相看。



曾经的煤炭巨擎是如何“炼成”这东夷绿洲?过去的老工业城市如何从单一产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或许从近年来枣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从2008年开始,枣庄开始探索实施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因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5年枣庄市又被农业部整建制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天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再次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这三块“国”字号招牌的地级市。

“传统”到“现代”的“惊险一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枣庄来说,“三农”工作同样也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没有其他重工业支撑和现有资源濒临枯竭的产业环境之下,百姓的钱袋子和群众的菜篮子迫切需要农业发展才能富足起来。枣庄市委、市政府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既体现了 “重中之重”的责任担当,又反映出决策者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深远战略眼光。


枣庄市政府副市长霍媛媛说:自古以来枣庄就有崇农重农思想传承,从农民科学家墨子、鲁班、奚仲到农学家许行,无一不推崇农耕兴业。枣庄农业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直到现在,枣庄从农村改革到农业现代化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三级跳”,这与枣庄向来崇农重农的历史基因不无关系,同时更是市委、市政府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


2016年,面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挑战,枣庄农业发展势头稳健,农业增加值达到162.06亿元,同比增长4.2%,位居全省前列;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18元,同比增长8.11%,增幅连续7年超过城镇。今年以来,枣庄农业农村工作捷报频传,枣庄市整建制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国家首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农业部监测评价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二期任务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枣庄市农业局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滕州马铃薯和峄城石榴分别入选全国和山东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一批休闲农业园区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基地;8个农村创业点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新华社《要情动态》和《农民日报》分别以《“煤城”新篇看三农--枣庄农业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融合之路》《一座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崛起”》为题,播发了长篇报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向货币转化的过程形象比喻为“惊险的跳跃”。 从今天枣庄农业发展来看,是不是也经历了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绿色可持续的“惊险的跳跃”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时代召唤不一样的新农人


  

农业工作者经常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在枣庄我们发现,对这三种依靠,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人才尤为情有独钟。


采访中,市农业局局长王志翔深有感触地说: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最大区别,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了,而是懂农事、知农技、会管理、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16年开始,枣庄市农业局积极创新农民培训机制,与青岛农业大学、枣庄职业学院联合成立了全省首家跨市合作、校地共建的农民学院——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同时在校外建立了20余处实训基地,坚持邀请院校专家与本地农业专家相结合,既对农民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又开展了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和资金奖补,探索形成了“一主多元(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二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点创新(招生方式,管理方式,实训方式)、四点结合(培训项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训方式与培训对象相结合,培训课程与农民需求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热诚欢迎,目前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280人。


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的创办成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接着规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千万”工程,即从2016年到2020年五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0人、培养乡村之星100人。


2016年,枣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会应运而生。过去习惯“单打独斗”“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村能人们济济一堂,叙创业艰辛,谈发展心得,下抱团发展决心。现会员已发展到120多家,组建了西红柿、食用菌、草莓、农产品流通等专业协会。会员每年自发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必须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干部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的指示,市农业局党委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了“带着感情服务农民,带着责任运筹农业,带着希望建设农村”的工作理念,并在全系统开展了“三带三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


满怀着对农民农业农村的真挚情感,他们选聘313名农技指导人员,培育科技示范户3130户,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7处。开展了“百村万户”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培训140个村农民1万余人。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农技人员“组团”服务基层,建立帮包服务网点20个,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改革带来的“改变”


 


枣庄市,54.6%是低山丘陵,18.8%是洼地,只有26.6%的平原,人多地少,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均却不到1亩地。而就是这种地形地貌条件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却能达到83%以上。山区丘陵地带有如此高的农机化率是不可想象的,枣庄市是怎样做到的呢?枣庄农民会告诉你,是改革。


       作为“鲁南明珠”的枣庄,虽居北域,却同时兼具北方城市的豪放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被誉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样富庶的地利,自然是各种农产品的高产地。但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因为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产品价值低,只能自给自足。农民也需要追求更高的利益,为了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从2008年起,枣庄就打响了农村改革攻坚战,在全国率先搞起了土地合作社,通过“三位一体(一证、一社、一所)”改革,使农民的土地由“死”变“活”了,2011年,枣庄因此被农业部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改革激发了枣庄人的创造力,借助改革的强劲东风,枣庄以“三延伸一创新”为改革思路,实现了由农村土地合作社向各类要素合作社、由土地产权改革向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由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向农村各类产权交易中心的延伸,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信用合作试点,解决了农民小额贷款难“最后一公里”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6年完成集体经营性收入5026.74万元,分红额达到953.5万元。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面积256.4万亩,占比98.38%;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3.09%;全市共有437个村居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全市已建立了市区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民互助金融改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

农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给全国农业发展出了一个大命题。王志翔告诉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说是很专业的经济术语,但实际上就是产业、产品的结构问题,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适销对路,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由之路。


2016年初,当枣庄农村改革风生水起、现代农业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按照中央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枣庄坚持以问题导向,作出了“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以点带面、以园带区、以园区带基地、以基地带产业、以产业带发展的决策。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产业园”“生态园”“标准园”为载体,以“新农人”培育为人才保障,完善科技支撑、强化质量监管、创新物质装备,深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枣庄农业由此走上了规模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枣庄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五年推进计划(2016-2020年)》,市政府出台了《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枣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年提升计划(2016-2020年)》,为农业改革发展制定了路线图。


围绕发挥精品特色园区集聚效应,枣庄实施了项目管理“两库一公开”制度(项目评审专家库和项目储备库,实行项目申报、评审、公示网上全程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并统一了现代农业示范区标识,在全省率先认定了两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特色园区,园区总数达到70个。其中产业园(在全省有较大影响、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6个、生态园(注重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相结合)16个、标准园(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46个。今年以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87家,总数达到6078家,新增家庭农场152家,总数达到1135家;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471家,其中省级68家、国家级16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21家,其中省级6家,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



枣庄市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严把农产品的品质关、质量关,让农产品走上了现代农业的路子。去年以来,以“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为主题,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放心品牌,滕州马铃薯入选“2017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峄城石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东好利佳食品有限公司的“果益多”果蔬罐头等产品入选为山东省第二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在山亭区大山脚下的铁山润丰草莓园,采用无土立体栽培技术,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行水肥一体化种植,采用滴灌、雾化形式,节水又节肥,生长全程有专家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并安装了产品溯源管理系统进行质量监测,所生产的草莓天然绿色又好看,口感更是酸甜饱和度高。产品价值效益极高,市场行情非常可观。一到草莓采摘的季节,附近的游客便蜂拥而至,时常供不应求!



在枣庄像这样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种植模式,打造公用品牌的代表还有不少,如滕州龙振生态农牧科技示范园的马铃薯、盖土猪,益多多蔬菜产业种植基地的有机蔬菜等等。在近两年农业部主办的绿色农产品博览会上,枣庄有8家农业经营主体荣获畅销金奖12个,居山东省获得金奖数量第一位,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达到300多个,产量达到农产品总产量的48%。

石榴故事的启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看到石榴个大、皮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十九大报告中写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枣庄市峄城区就有一片遍布整个山系的泱泱十余万亩的石榴园,宛如“绿色的绸带”,堪称奇观,被誉为“冠世榴园”,来自世界各国的石榴品种都能在这里找到。每年九月石榴成熟的季节,石榴节便会在这里举办,各地的果农甚至是国内外宾客相聚在石榴园共享丰收的喜悦,采摘品尝甘甜爽口的石榴,观赏硕果累累的榴林,开展经贸洽谈,领略独特的石榴文化和民俗风情。


 

当产业树立了标准,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产业价值的提升和延长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呢?以往我们只是吃果子、榨果汁,季节一过也就没了,然而在枣庄市亚太石榴酒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通过发展产业化生产,现代化设备把个头较小、不适宜市场销售的石榴品种用来制作酸酸甜甜的灌装石榴汁,如果加工发酵又能变成醇香可口的石榴酒,掰下的石榴皮是治疗胃病的良药,而剩下的石榴籽儿千万不要以为是没用了的“肥料”,这些小颗粒将会被运往化妆品研发基地提取制作高级护肤品,这种“体无完肤”式的产品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既提升了产值,又解决了小农户的销售难题,让果农们笑的合不拢嘴,真正让小小石榴物尽其用,成为当仁不让的大产业。


 

只在果子上做文章还不行,峄城冠世石榴园从石榴文化出发,发展起了文化旅游产业,石榴园内建有青檀寺、一望亭、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万福园、石屋山泉和石榴盆景园等丰富的观光旅游景点,并被列为“花之路”旅游热线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处集生态园林、人文历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现如今已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富有榴园特色的美好休闲之地,让游客往来不断,如若观光意犹未尽,还可以将造型颀美的石榴盆景带回家,这样的综合旅游体验,使园区价值链无限延展,最终带动园内农民增收致富。


枣庄有“三宝”,土豆、石榴、长红枣。在滕州、薛城、山亭早春时节,80万亩“两季作”土豆大棚漫山遍野,一望无际。在京沪高铁或京台高速,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路过,都会被“银色的海洋”所震撼。目前,滕州已成为全国三大“两季作”土豆规模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土豆煎饼、面条、面包等主食被评为“中国好食品”



“枣庄不能没有枣,枣庄大枣就是好。”每年国庆时节,山亭区店子镇、峄城区阴平镇,10几万亩长红枣就会红遍山坡、层林尽染,一片“红色的大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晒枣画面,至今还在枣乡流传。现在,昔日的枣园,早以变成枣农们的“聚宝盆”、城里人嬉戏休闲的乐园。

融合发展,破界成新

2017年7月,一个流火的季节。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融合--看正德康城三产如何破界成新》在枣庄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这本由知名管理学者郑锋撰写的专著,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新的产销模式,以滕州市正德康城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为标本,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剖析,首创了“融合管理智慧”的全新概念。这本书被农业部推荐,滕州正德康城负责人李国也被评为全国农民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打造“产业链相连、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文化链相融”的新六产,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枣庄见事早、行动快、落实超前。


滕州高铁站的旁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基地——山东龙振生态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集合了自然生态养殖、有机蔬菜种植、苗圃、马铃薯组培育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立体循环式产业,全市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鲁班小镇”正在火热建设中。


 

运河岸边,在拥有近4000头澳大利亚纯种奶牛的祥和乳业奶牛养殖场内,一排排标准化的牛棚整齐得林立在广袤空旷的平原上,场区按照标准化奶牛场规划要求,分为管理区、生产区、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三大部分。温顺健硕的奶牛群每天就在这里进行牛奶生产,从挤奶到奶制品包装全程采用封闭式高温巴氏消毒技术处理,产奶高峰期日产奶量达到62吨。场内拥有奶牛草料专属种植农田,并建有永久性青贮池、钢结构干草棚以及精料库,为奶牛储存每日所需补给。场区净道与污道分开,奶牛每日所产的废料则被输送到场内的沼气发电站和有机肥加工厂,最终归还到农田。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园区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形成具有示范推广、科研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区域农业发展科技集成创新平台,让产业价值链延长与农业绿色循环完美合作,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园区每年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专用玉米20000余亩,带动农民增收500余万元;园区内直接、间接安置农民工800余人,增加农民工资收入600余万元。并带动了周边抗埠、吴庄等数个村庄经济增收达30万元/年。这一平台已成为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使得农业快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


精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与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在强调发展好和快的同时,必须讲求其可持续。枣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薛城区龙润生态园总经理邓连修说:我们的产业园就是要以融合为主,以绿色发展为先,以可持续发展为本,做到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所以我们所有的园区既“好看”,又“好吃”,都有效益、能挣钱。

绿色发展永远在路上


农业发展必须要可持续,而农业可持续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循环与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完美结合,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为农村增绿。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沿着这条轨道,枣庄正在默默努力。


积极探索各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的新机制。全市耕地面积354.89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243.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68.59%。


“十三五”期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增加到3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和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设施蔬菜和果树化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市共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74个,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7.1万亩,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任务,争取年底完成新增10万亩年度目标。


改进施肥方式,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


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推广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即以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为重点,推动秸秆肥料化利用;以玉米秸秆青贮为重点,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以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为重点,推动秸秆基料化利用;以秸秆固化发电和热解气化为重点,推动秸秆燃料化利用;鼓励秸秆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推动秸秆原料化利用。目前,“五料化”利用占秸秆综合利用的比重分别达到75%、10%、5%、5%、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以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设备配套、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86个,目前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全面推广粪污处理利用技术为重点,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率,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肥田、丰产和富民,促进农牧生态循环。目前全市开展粪污处理利用技术指导培训500人(次),发展有机肥加工厂7家。


实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推广0.008mm以上地膜30.47万亩,地膜收回率达到90%以上,残膜累计不超过1kg/亩。开展生物双降解膜试验示范,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双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完全、定时可控和生态无害的特点,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

结束语



科技是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已成为枣庄市“三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枣庄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科技成了农业加快发展的倍增器。


枣庄市“三区”建设也推动了城市转型的步伐,全市经济社会迈入了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的轨道。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近年来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9.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山东省17地市的节能综合考核中,枣庄从最末位跃居至第二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经济发展形势稳中向好,2016年枣庄GDP达2357亿元,2017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百强城市。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枣庄的新农人让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枯竭大地、“一黑一灰”变成遍野新绿、五彩缤纷,让“两顿靠煤炭”变成“农业把钱赚”,让不被看好的产业成为绿色可持续的朝阳产业。从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枣庄的新农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而又不懈的努力!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区”统筹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往日的文明之源、英雄之地将再次点燃枣庄睿智的农匠精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必将绽放在齐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