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水产养殖应对夏季极端天气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作者: 来自: 时间:2022-07-18 09:23:25

一、高温天气下水产养殖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高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水蒸发量大,水质变坏。持续高温,水体蒸发量较大,高温天气下的干旱少雨易导致养殖水体减少,另外在高温条件下水 体中各种有机质(如残饵、鱼池底泥、水生动物的粪便等)迅速分解,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更容易变坏,极易引发水生生物疾病 的暴发。
2.水生动物体质变差,生长减慢,病害增多。当水温超过30C 时,大多数水生动物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当水温超过33C时,摄 食和生长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水温超过了部分水生动物的生理极限,水生动物的体质开始变差,病害增多,死亡率增加。
3.药物副作用变大。持续高温易使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差,水生动物的体质变弱,有时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而造成体质较弱的水生动物死亡。
(二)高温天气下水产养殖应对措施
1.科学投饲。天气多变季节,要密切注意观察养殖生物的吃食情况和行为,并做到投放饲料“四定”(定质、定量、定位、 定时)。一般饵料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量的4〜6%,具体投饲量根据水温、水质状况、养殖生物摄食情况而定,以2小时吃完为宜。天气晴朗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投,上午、 中午多投,傍晚少投,晚上一般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饵,水色 淡增加投饵,水色过浓少投并加注新水。养殖生物争食激烈正常投饵,摄食减少、争食不激烈减少投饵。病害治疗期间适当控制投饵量。
夏季投饲量大,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多种疾病。摄食过量,尤其易患肠炎病。因此,夏季投喂以八成饱为好,每次投喂的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投饵次数每天3〜4次,饲料颗粒与养殖生物大小相适合,饲料应新鲜,无霉变。
2.合理施肥。对于水质较清、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池塘, 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可以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 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施肥时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即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晚不施。保持池塘水的相对稳定,以防水质变坏或病原体的交叉感染。施肥时间在晴天上午10:00-12:00为宜,施肥间隔7天左右,每次施肥要少量多次。若天气异常,水体透明度低,池水混浊,应禁止施肥,并及时换水。换水比较困难的池塘要合理使用生物制剂,以降低 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促进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3.水质调节。夏季养殖品种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容易引起浮头,因此要加高水位至1.5〜2米,并经常换水;一般每7〜10 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15〜20厘米。每隔10天左右泼生石灰一次,用量20千克/亩;每天巡塘三次,黎明时有否浮头,白天观察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及有否残饵,一旦发现浮头征兆,要及时加注新水,并开动增氧机。正确使用增氧机,坚持晴天午后 开机,雨天傍晚开机,阴天半夜开机。夏天温度高,白天水体易 造成上下分层现象,晴天午后开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上下层水对流,增加底层水的溶氧,抑制底层厌氧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水质不稳定的,应使用光合细菌为主的菌种稳定水质,水质浓浊、发黑的,应使用芽孢杆菌或者乳酸菌为主的菌种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亚硝酸盐、 氨氮等水质指标超标的,应使用硝化细菌为主的菌种进行转化。要注意的是:光合细菌,乳酸菌等菌种是不耗氧的,使用范围较 广;芽孢杆菌,硝化细菌这样的菌种是强耗氧的,使用前需开动增氧机或者配合增氧颗粒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4.降温措施。部分池塘养殖动物度夏可采用物理降温措施,确保其安全度夏。一般采取的降温措施为:陆地室内工厂化与室外池塘接力养殖、池底设置降温水管,用低温水降温、小型池塘的加冰降温、设置遮阳网降温等。
5.病害防治。夏季是发病高峰期,这个季节病害防控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总的来说,应做到先杀虫,后消毒。平时应经常投喂维生素C、大蒜素,增强鱼、虾、蟹体质。日常工作是做好饲料、工具的消毒。每半个月用杀菌药 物对池水消毒一次,每月用大蒜素或三黄粉制成药饵投喂,3~5 天为一个疗程,以防鱼类发病。
二、暴雨灾害期间水产养殖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暴雨对池塘养殖的影响
1.水位上升。暴雨往往伴随大风,直接造成了很多池塘水位急剧上升,溢塘的风险加大,甚至造成有些池塘水位与堤坝持平。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池坝损坏甚至坍塌。
2.水温下降。大量雨水进入池塘,直接造成池塘水温下降,使养殖品种产生应激反应。如果暴雨后紧接着是晴天,水温又会迅速上升,对养殖品种造成二次应激。
3. pH下降。雨水一般是弱酸性的,瞬时大量降雨会造成水体 pH骤然下降,有的甚至下降幅度超过1.5以上。另外,连续暴雨天气,由于水体光合作用下降,藻类大量死亡,也会导致pH下降。
4.溶氧下降。连续暴雨会导致池塘底层溶氧偏低。一方面水体光合作用变差,引起池塘水体藻相、菌相失衡,藻类大量死亡甚至倒藻;另一方面池塘底部耗氧增加,池底的残饵、动植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泛起,生物耗氧量上升,加剧了池塘缺氧状态。
5.盐度下降。短时间的大量降雨,将导致海水养殖池塘水的盐度急剧下降,对养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会导致养殖动物应激行为异常、甚至死亡。
6.摄食下降。由于突然的大量降雨,会导致很多池塘出现水浑问题,池底耗氧增加,水体溶氧下降,池塘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加速释放,各种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养殖动物产生较强应激,摄食下降。
(二)暴雨应对措施
1.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池塘和水库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或池外水的流入;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浮游生物。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 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涨水时要及时将网箱拉到水质好、避风浪、远离泄洪道的地方;退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离岸边,防止搁浅;尽可能在泄洪道采取 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
2.及时增氧。正常情况下通过日常换水的方法可基本保证池水溶氧量,但夏季常因天气闷热、气压低、降雨频等原因,水体的自然溶氧量下降,单靠正常换水已不能有效保证池水溶氧,还要采取以下增氧措施:
(1)机械增氧。有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要及时开机增氧。开机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该时段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 间,此时开机除起增氧作用外,还可降低水温。另外,强降雨排 淡后也要开机,此时开机主要是为了加大池水上下层交换力度,防止池水分层。
(2)化学增氧。严重缺氧时还可投化学增氧剂救急。
(3)人工增氧。无机械增氧设备的也可人工摇小船板船搅动池水,尽量使池水充分活动起来。池水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 /升以上,即使在暴雨后的短时间内底层水溶解氧也不能低于3 毫克/升。
2.及时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池塘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 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池塘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养殖品种再次逃逸。
3.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养殖品种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养殖品种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 或根据养殖品种对草料、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对于养殖量的估算,可根据摄食情况来估算存塘量;每次 投饲后2小时检查摄食情况,以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宜,再根 据投喂量的3~4%,推算出存塘量。苗种补放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可以通过回捕、调剂、秋 季繁殖等方式解决苗种问题。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4.防止疫病发生。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 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 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养殖品种活动、 摄食、体色、水质以及天气变化等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及时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 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 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洪灾后容易出现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鳃霉病等,消毒一 般可采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也可对养殖水域采用二氧化氯等含氯 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内服药可用三黄粉、大蒜素等,一般连喂 3〜5天。


来源:市畜牧渔业事业发展中心渔业技术推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