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农业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了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区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乡镇、街道,实地考察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特色基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渐形成品牌氛围。政府连续几年出台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对获得各级农产品名牌和著名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基地认定的进行奖励。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开始成为部分生产经营者的共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创建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越来越讲求产品质量,把品牌作为识别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优质名牌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全社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氛围逐渐形成。
二、加强了解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品牌支撑条件逐步形成。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流转、合作等方式,发展农、林、牧、渔等规模基地4万多亩,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43万亩。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得到发展壮大。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三是社会资金投入增加。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业开发积极性提高,投资增加,已踊现出一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典型。
(二)品牌建设内容不断丰富,效益初步显现。近年来,我区以特色农产品为创建品牌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优势品牌。已初步形成了榴园牌石榴、峄县大枣、榴园牌蔬菜、山头牌鸡蛋、海石花牌蜂蜜、美果来石榴汁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布局。其中榴园牌石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峄县大枣获国家工商总局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有20多个农产品在各类农博会、展销会上获奖。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6个,认定无公害基地26个,面积24.25万亩;认证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27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6.99万亩。品牌农产品的发展壮大,既带动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迟、基础较差、认识上有差距,农产品品牌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竞争无序、规范不够,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具体体现在:
(一)品牌认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仍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有待提高。部分生产经营业主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一些规模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经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大多数农户认为创品牌与己无关。部分消费者质量品牌观念淡薄。
(二)生产经营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适应不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需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农产品销售中,品牌产品占有率和销售率较低。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亟需提升,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如石榴,在生产环节,存在过于注重果品外形色泽,忽视品质安全现象,导致品质难以保证;在销售环节,受利益驱使,存在以次充好、包装杂乱,严重影响我区石榴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三是市场化建设落后。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设施和交易方式落后,周边市场拓展不够,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准入机制未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从事初级或半成品加工,结构功能单一、产业链不长、关联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建、培育、扶持农产品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扶持力度不够、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社会工商资本投入范围不广,总量不大,目前主要局限于石榴等少数农产品生产加工。信贷支农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艰难。二是农技保障不够有力。农技组织网络不健全,村级农技队伍几乎瘫痪,乡镇、街道农技队伍存在人员缺额、作用弱化等问题,区级农技队伍也存在青黄不接、技术指导推广不力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高科技产品更少,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传统优势的农产品及加工方式挖掘研究不够。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
四、严格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各项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优势品牌宣传,把其列入政府性及公益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要在重要农产品产销关键季节,通过电视、报纸开辟专栏,实行连续深入宣传报道,引导树立正确的品牌质量观念,对一些不正当的生产经营行为要予以曝光。
(二)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深化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依托,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以石榴、大枣、板栗、为主的林特产业链、以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效扩大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能,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规模基地和示范园区。二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品牌建设的内在要求,要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制订和修改农产品标准,编制通俗易懂的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把标准实施深入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要研究规划布局,尽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中心交易市场,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注重开拓以周边城市为主的国内外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组织优势农产品外销;要为本地农产品进入农贸市场、现代超市实现优质优价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三)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切实增强保障能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大区财政支农力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最有效作用,突出重点,及时兑现,切实提高扶持水平;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二是切实推进科教兴农战略。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应用推广,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支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重视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服务网络,重点村、重点基地要培养村级农技员,研究解决乡镇、街道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和基本待遇等一些实际问题,区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指导、农业信息传播和农情通报,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关注和满足不同务农水平的各类科技信息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种养殖能手流转集聚,壮大农业发展规模;研究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重点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问题。
(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生产、加工到营销全过程,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理顺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完善内部机制,整合管理资源,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合力。二是强化服务。有关部门要从服务“三农”的大局高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管理指导,减少办事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努力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施肥用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改善检测设施,提高检测水平,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四是加强执法监管。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有效打击各种唯利是图、破坏品牌建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