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农业局稳步推进六项建设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认证三品一标66个,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乡镇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镇4处,全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搞好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户开展粮食生产托管或半托管等合作服务。我区现拥有峄城区汇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五家合作社正在从事粮食生产服务。
二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工作,按月调度全区白菜、辣椒、番茄等主要蔬菜价格并汇总上报。坚持打造农业品牌化,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为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产品推广宣传牵线搭桥,共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农产品博览会6次,培育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22个。其中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峄城石榴”获得参展产品金奖。
三是“互联网+农业”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网、农业信息网,手机app等新兴媒体进行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并开通峄城区农业局官方微博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农民的咨询进行答疑。今年以来,区农业局把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技推广云平台“农技宝”推广应用作为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目前已为全区65名农技推广人员开通“农技宝”信息平台。农技人员通过登陆农技宝定制终端,进行12316咨询电话接听、日志上传、农户沟通及专家咨询等。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不通等问题,将“三农”服务触角直接延伸到农业从业人员,使农民方便学习农技知识,及时得到农技指导,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查询政策法规、惠农政策信息。
四是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育示范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之星培育工程。重点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带动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先后培育省级乡村之星2名,市级乡村之星2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按照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先后培育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型新型职业农民85人,农民创业带头人170名、农民初始创业者100人,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主要骨干;以培训技能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先后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期,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有力促进了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广大学员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 转变。全年面向农民开展的科学素质教育、科技培训、科普赶集、技术推广等活动共82次。
五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为导向,建立完善了以农技专家为带动、农业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实施以来,共指导科技示范户2600余户,示范带动农户52000余户。年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70万亩次,推广玉米无公害播种、小麦宽幅精播技术面积80万亩次,为民节本增效六千余万元。同时,注重提升农技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由省、市农业专家为农技推广员现场授课,累计培训技术指导员260余人次。
六是粮食主产区建设。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5年全区创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6万亩,通过辐射带动粮食总产量由2014年的43.72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45.75万吨,增长4.6%,实现了粮食的连续丰产增收。积极打造资源节约型农业,大力实施旱作农业项目,完善农田基本灌溉设施系统。年均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90万亩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