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市)信息联播

台儿庄创新“结对融”信贷模式前置化解农地抵押贷款风险

作者: 来自: 时间:2016-08-03 00:00:00

  去年年底,台儿庄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为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切实赋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功能,今年以来台儿庄区立足当地农村特色,发挥村民之间的乡情优势和村级组织的基层管理优势,创新推出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下简称“农地”)为单一抵押物的“结对融”信贷模式,有效破解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处置难题。
  一、具体做法
  (一)打造“一库一系统+村民自评”模式,为“农地”抵押贷款提供精准信用支撑。健全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评级体系,引入村民自评模式,实现金融机构评价和村民自评相互结合参考,最终客观准确的确定农户信用等级。第一步,建立“农户信息数据库”。制定了《“信用台儿庄”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以农户“两权”为主要参数的“农户信息数据库”,为全区4.14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7%,涵盖了农户的家庭成员、土地、房屋、种殖、养殖、经营收入、生产支出、信贷需求、信用记录等各类信息,通过打造农户基本信息查询平台,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提供了全面、详实的数据参考。第二步,开发“农户信用自动评分系统”。通过建立《农户信用评分关键数据项》,将整个农户信息数据分成可量化的、不可量化的和一票否决等三个方面,专门制作《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表》,对不同数据项赋予不同的分值,利用函数和VB程序对农户信息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只需输入农户身份证号,就能自动评定农户信用分值。同时,制定了《台儿庄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镇等“三信”评定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已在全区评定2个信用镇,16个信用村和2200户信用户。第三步,创新成立“村民信用评价委员会”。在金融机构信评小组与试点村沟通一致的基础上,推选村“两委”成员以及村内威望较高的村民作为代表,由信评小组联合村民信用评价委员会,采用“老乡评老乡”的模式,对该村初步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进行调查核实。村民信用评价委员会提供涉贷村民的信用评价意见,信评小组参考村民自评意见,并利用金融评级程序对农户信息数据库再进行分析处理,综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并在该村进行张榜公示。通过这种方式,更大程度上避免了信用造假、信用评级不准确的问题。
  截至目前,台儿庄区已评定出AAA级信用农户83户、AA级信用农户345户、A级信用农户1636户。信用结果评定后,由区人民银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向“信用户”倾斜金融支持。一是提高授信额度。对有贷款需求的“信用户”,AAA级授信20万元、AA级授信15万元、A级授信10万元;二是延长贷款期限。金融机构根据信用等级、生产经营周期等因素差异,适当延长授信期限,最长一次可以授信3年;三是利率优惠。对评定的AAA级、AA级、A级信用户分别给予20%、15%、10%的利率优惠。同时,AAA级、AA级、A级信用村的全体信用户可再分别享受10%、8%、5%的利率优惠。目前,区农商银行已对有信贷需求的172户“信用户”授信2580万元。
  (二)创新“结对融”信贷模式,有效解决“农地”抵押风险处置难题。一是明确“结对融”模式运作流程。“结对融”模式流程为:符合借款条件的村民向区农商银行申请贷款时,直接以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农地”抵押评估由银行、村委会和村民根据当地小麦亩产量的市场价格和承包期限协商确定。同时,对借款的村民,由村委会协调监督,借款村民与通过信用评价的另一村民,自愿结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交镇农村产权交易所备案登记,约定借款村民因各种原因无力如期偿还贷款本息时,由结对村民代为偿还,借款村民按照协议将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结对村民,直至足以抵偿贷款本息或借款人将贷款本息支付给结对村民。通过这种方式,在贷款实施之前就确定了风险处置方式,“防患于未然”,既可使银行排除了因担心坏账而不敢贷款的心理,也成功实现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单一抵押融资功能。二是选择“信用村”先行先试。台儿庄区人民银行、区农业局、区林业局联合涉农金融机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信用基础较好的马兰屯镇前于里村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区各镇进行复制推广,贷款对象从信用等级AA以上的农户中遴选,目前已为有贷款需求的72户“信用户”授信483万元,发放“农地”抵押贷款367万元。
  (三)建立政银“双惠”机制,突出“农地”抵押贷款惠农效应。一是建立“镇级农地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补贴资金50万元,建立镇级农地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存入涉农金融机构,以10倍比例放大农地抵押贷款规模,并对符合条件的“农地”抵押贷款进行贴息和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减轻农业经营主体经济负担,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二是对“农地”抵押贷款实行差异化管理。涉农金融机构对“农地”抵押贷款实施差异化管理和考核,单列“农地”抵押贷款规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按比例提取抵押贷款风险备付金,用于弥补贷款风险亏损,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保证业务正常开展;贷款期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经营和结算周期设定,贷款周期一般延长15-20%,贷款利率比同档次农户贷款上浮幅度下调30个百分点。
  二、主要成效
  一是赋予了农民承包土地单一抵押融资功能。“结对融”模式以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单一抵押物,金融机构、村委会、村民自主协商确定农地评估价值,农民没有任何费用负担,较好地缓解了农民融资担保难问题。前于里村村民于光强用自己承包的8亩地在区农商银行办理农地抵押贷款6万元,在村头开了一家“农家乐”饭店,生意非常红火,还不耽误种植地里的庄稼,可年增收入5万多元,实现了试点工作的惠农富农目标。
  二是前置破解“农地”抵押处置难难题。当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出现风险时,由于外村人对本村情况不熟悉,加之种植收益较低,不愿接手进行土地二次流转,致使银行对土地抵押权处置较为困难。“结对融”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村民之间的乡情优势和村级组织的基层管理优势,通过村内农户结对“协议转让”的形式,实现“农地”在本村村民之间的自主流转,盘活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存续区间,探索一条农地贷款抵押物处置的简便快捷方式,符合国家《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有关精神,体现了“两权”抵押试点“因地制宜、自主自愿”的工作原则。
  三是解决了农户信贷信用评价不够精准的难题。村民信用评价委员会的成员,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干部和乡村名人等组成,信用度高、处事公道,由于浓厚的血缘、地缘关系使他们对本村村民家庭的贫富状况、收入来源、资金使用、信誉、品行等情况知根知底、一清二楚;对于借贷的村民和“结对融”村民,在发生借贷关系中,能够客观公正的对他们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弥补了银行信用评价体系中对农村情况不熟悉的短板,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业务建立了风险防火墙,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呆账和坏账的产生,有效防范农地抵押贷款中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