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庄镇:浓墨重彩描绘最美乡村 “齐鲁风情画”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一面面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新风尚,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美丽景点如诗如画,亭台、长廊、花坛相映成趣,小桥、流水、人家点缀乡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浓墨重彩描绘着最美乡村“齐鲁风情画”,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图渐次展开。
各美其美“新颜蝶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
坚持将高标准规划作为总统领,先后组织科级干部、相关工作人员等10余批次赴徐州、济宁、东营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常庄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针对不同村庄特色,常庄镇分别邀请专业性强、富有经验的规划设计团队对美丽乡村创建村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和产业优势,目前已完成13个村的村庄规划,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特别是去年,立足小辛、泉头、西黄等7个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产业发展等现实情况,坚持一村一品,进一步挖掘文化、突出韵味,先后形成“饮水思源,回味泉头”“美丽乡村,幸福小辛”“水源福地,秀美西黄”等特色品牌。其中,西黄村被评为枣庄市十佳美丽乡村,泉头村被命名为山东省生态文明村。
结合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常庄镇把镇村硬化、绿化、净化、改厕等作为硬件建设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五化七改”,打造“平、净、齐、绿、亮、美”的乡村环境,抓好村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达标提升和“七改”标准全覆盖。近年来,全镇先后改造旱厕10000余户,硬化道路30.8公里,铺设路沿石24000米,面包砖3200米,砌垒花池13000米,安装路灯1200余盏,粉刷墙面15万余平方米,栽植观赏苗木6.6万余株,实施环乡路拓宽9.6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美丽经济“花开并蒂”
常庄镇坚持把富民强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同规划、同实施,产业支撑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实施“三联三促”工作法,扎实开展“三资”清理,制定出台《关于修订完善〈村(居)绩效考核细则〉的补充规定》,以各村(居)经营性收入增量的30%作为绩效工资,奖励村(居)班子,进一步激发村(居)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清产核资、折股量化等方式重新发包村集体土地3500余亩,收取土地承包金18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破零”。
实施“乡村旅游+”,高标准规划设计了全长13.6公里、覆盖8个村的常庄镇九龙湾绿道,沿途栽植垂柳、季桃、油菜花等观赏植株,在富有美感的同时兼具经济性,逐渐形成“春天赏花、夏天成荫、秋天收果、冬天看景”的常庄乡村旅游特色。
常庄镇坚持把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先后组织200多名帮包责任人帮扶431户贫困户,自2015年以来实施扶贫项目12个。付庄村投入第一书记帮扶资金80万元,流转土地15亩,建高标准冬暖大棚4个,项目运营后,已先后为33户81名贫困户发放分红13.5万余元。
文明花开“同理连枝”
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常庄镇内外兼修培育文明新乡风。深度挖掘常庄本土的万章、陈金河等名人文化,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古树、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遗迹的保护修复。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陈金河烈士纪念馆,建成以来,共开展廉政教育活动80余场、吸引周边参观群众2.8万余人次。今年新建兴党之魂、思乡之愁、劳作之乐等7个主题文化广场,并邀请山东世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计划在孟庄村打造一座集民俗展示、农耕体验、游览观光等于一体的高标准民俗文化馆,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味道,深化乡土印记,留住乡愁记忆。
常庄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推广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弘扬现代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讲文明、知礼仪、守四德”,积极培育文明新乡风。近年来,共评选“好媳妇”“好婆婆”176人、孝善之星125人,文明家庭67户,在全镇凝聚起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该镇把新时代新思想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32个村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丰富学习实践载体,结合“28日党员活动日”,组织科级干部到帮包村讲党课320余次;邀请上级专家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0余场,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户入心。
时光沉淀出乡村之美,乡村演绎着文明新风。环境之美、产业之美、文明之美托起了新时代常庄乡村百姓的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