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1/11)

作者: 来自: 时间:2019-10-15 11:19:46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58页

 

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58页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2015年7月16日-18日),《人民日报》2015年7月19日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指示(2015年12月),《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6日

 

改变农业是“四化同步”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状况,根本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全力推动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物质利益,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1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32页

 

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领会透。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农,天下之大业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我们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乡村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县一级基本都通高速公路了,大多数村庄都通公路了,村一级宽带互联网基本都覆盖了,物流配送也大规模下乡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三农”工作本身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的看,当前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比如,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到村里一看,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农民形容这种现象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比如,一些村庄建设没规划、没秩序、没特色,宅基地违规乱占、农房乱建,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比如,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比如,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减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集体意识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乡村秩序的基础受到冲击。比如,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少数干部作风不实、优亲厚友,“小官巨贪”时有发生,对惠农项目资金“雁过拔毛”的“微腐败”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中西部地区有,沿海发达地区也存在。我们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从城乡关系层面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大量农民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的人认为,“三农”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贡献少,不如工业项目来得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还是向城市倾斜,“三农”往往排不上号。有的人看到农业连年丰收,便放松了“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百分之六十,但作为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十三亿多人口、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现在,我们很多城市确实很华丽、很繁荣,但很多农村地区跟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鲜明目标导向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二〇五〇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我们要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使命决定的。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后,我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农民命运更加悲惨。孙中山先生对此就痛心疾首,提出“仆向以我国农业之不修,思欲振兴而改良之,蓄志已久”,又提出“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有识之士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漱溟先生搞的山东邹平试验,晏阳初先生搞的河北定县试验。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作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但是,由于旧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他们的探索也难以深入下去。

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作了不懈探索,虽历经波折,但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了改革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农村改革第一枪。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工进城打工,废除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乡村衰退导致的“乡村病”、城市贫民窟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从世界各国看,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我国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很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赤脚医生”被国际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保障的唯一范例”;乡镇企业曾经是众多国家学习的样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用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点四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百分之二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了不起的成就。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问题。我国干好乡村振兴事业,本身就是对全球的重大贡献。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全党同志务必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94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94-395页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深化农村改革,一要“扩面”,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要紧扣城乡关系重塑,对城乡改革作出统筹谋划,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农”内部改革也要“扩面”,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各项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二要“提速”,已经部署的农村改革要全面发力,看准了的要一抓到底,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要加快在全国推开。三要“集成”,抓紧梳理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财政要向“三农”倾斜,逐步解决欠账较多的问题。现在,国家投到“三农”上的项目不少,但碎片化严重,九龙治水的事还不少,大家各管一摊,都在撒胡椒面,钱不能拢起来用,最后问题解决不了。要下决心解决支农项目支离破碎的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仅从县一级整合是不够的,要探索从顶层开始整合。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要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防止脱实向虚倾向,严格管控风险,真正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要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调剂收益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主要是定思路、定任务,明确长远方向,搭建四梁八柱。下一步,还要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〇一八——二〇二二年)。规划要以《意见》为依据,明确至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小康和二〇二二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意见》落地。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12月28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在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2018年2月10日-13日),《人民日报》2018年2月14日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指示(2018年7月),《人民日报》2018年7月6日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指示(2018年7月),《人民日报》2018年7月6日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农村改革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希望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贏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一直强调,对“三农”要多予少取放活,但实际工作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要扭转这种倾向,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本世纪初,我国刚刚实现总体小康,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党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这在当时是符合实际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有一条是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第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

 

二〇一八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粮食再获好收成,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二〇一九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指示(2018年12月),《人民日报》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