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枣庄市农业局关于印发《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作者: 来自: 时间:2016-03-02 00:00:00

 

枣 庄 市 农 业 局 文 件

 

枣农发〔2016〕1号


 

枣庄市农业局

关于印发《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市)农业局、经管局、农广校,枣庄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滕州市果树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已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与2016年工作任务目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枣庄市农业局

                                                                               2016年2月29日

 

 

 

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新理念,实施“两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三点”(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齐抓、“四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新型物质技术装备、健全新型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共建,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主要任务目标是:力争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0万吨左右。

一、实施推进计划,加快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五年推进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基本完成第一批改革试验任务,上半年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验收工作。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实现镇(街)全覆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20个典型村,支持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在山亭区、薛城区选择部分村(居)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试点;选择部分镇街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出台各类农村产权交易细则,规范交易行为,重点建设10个镇街级产权交易所。制定出台《枣庄市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风险防范和引导激励机制。引导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选择部分区(市)开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创新试点。推广滕州市、山亭区、峄城区信用互助试点工作经验,稳步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推广。稳步推进马铃薯等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启动实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二、实施提升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年提升计划,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谋划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布局,确定推进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实施步骤、路线图和时间表。围绕把优势做大,把劣势补强,把特色做精,把短腿补齐,重点提升15个差距较大的核心指标,促进各项测算指标均有相应提升,各项现代农业重点工程全面落实。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扶持建设3个在全省有较大影响、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培育5个主导产业突出、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园;打造10个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精品家庭农场或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强化示范带动,突出引领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三、调整供给侧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注重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引导农民念好“山水经”,唱好“生态戏”,打好“果蔬牌”,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建设山亭区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年内建设省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37.12万亩。突出发展石榴、马铃薯、长红枣、食用菌等特色主导产业,在石榴种植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品种优化改良等方面持续用力,在马铃薯面积扩种、品牌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发展芝麻、油菜籽、地瓜、小杂粮、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努力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蔬菜、果品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粮改饲试点,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四、培育经营主体,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围绕高标准农田、特色示范园和家庭农场等“田、园、场”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项目扶持,培植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农业“主体职业化、生产标准化、装备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特色化”。着力打造一批处于行业领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集群,培植壮大春藤、祥和、莺歌、穆拉德等十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0家中小型农业企业“规下转规上”,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350家以上。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依托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新认定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70家。鼓励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重点扶持3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增强监督管理力量,健全检验监测机构,配强监管人员队伍。强化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紧盯“田间地头”,做好农药残留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努力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率先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追溯点,将“三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范围。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0个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快推动全市优质产品向优质品牌转变,重点培育“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店子长红枣”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引进电商龙头企业,培植本土电商企业,重点培育发展棠棣峪、大马湾等十大电子商务村,辐射带动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让优质农产品走出枣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推进农业精准扶贫,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优势,把工作重心向扶贫开发倾斜,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广泛组织贫困村和贫困户,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精准脱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推动建立贫困农户脱贫的长效机制。创新农业宏观、微观管理方式,建立农业信息化体系,搞好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惠农资金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进一步增加农业保险种类、扩大投保面积,让实惠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市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春季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与秋冬季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农、兴农、护农。

七、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活动,推广现代种业、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等高效种植业关键技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进一步完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农技推广模式。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项目,推进实施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年内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八、推进产业融合,努力提升农业持续发展水平。扎实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推动相关产业联动集聚、生产要素跨界配置,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立体、生态、休闲农业,挖掘各种资源的生产潜力,培育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积极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抓好土壤改良修复、机械化生态沃土、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地及灌溉水源污染治理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抓好农村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年综合利用秸秆达到200万吨以上。大力推广大田养殖食用菌、建设阴阳大棚等新型种植养殖模式,促进轮茬、休耕、养地,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