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帮扶能力的通知
枣农字﹝2018﹞8号
各区(市)农业局、经管局、农广校,枣庄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滕州市果树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科室:
为贯彻落实市农业局巡察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帮扶促增收能力,切实发挥农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部署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任务,以发展绿色农业、创新农业、高效农业、精致农业、智慧农业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提升产业优势。结合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因素,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品种升级换代,实现提质增效。
——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产业规划、信息支持、政策扶持等,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坚持精准帮扶,精准受益。选择未脱贫贫困户和脱贫继续享受政策贫困户为帮扶对象,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效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产业发展与扶贫帮困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和精准扶贫有效性。
——坚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坚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作用,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三)任务目标
到2018年底,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农业产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有条件的贫困村形成1-2个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帮扶措施进一步优化,示范、帮扶和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二、发展重点
坚持农民为主、市场导向、规模合理、效益优先原则,科学指导,统筹布局,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蔬菜、粮油、水果等产业规模发展,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带动帮扶能力。
(一)高效特色蔬菜产业。重点培育“三大基地”,即设施蔬菜基地、城镇保障瓜菜基地和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以界河镇、周营镇、桑村镇等马铃薯、蔬菜等为重点,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配套的设施蔬菜基地。以张汪镇、峨山镇和永安镇为重点,发展食用菌等特色精细菜。以张范街道、坛山街道、西王庄镇等近郊镇街为核心,建设城镇保障瓜菜基地。以海风冠都、龙业果蔬等农业企业为龙头,打造蔬菜加工出口基地。
(二)特色优质粮油产业。以滕州市、台儿庄区、峄城区和薛城区等粮食主产区(市)为核心,重点建设滕西、枣南百万亩高产区,覆盖级索、姜屯、古邵、马兰屯、常庄、张范、西王庄、城头等主要产粮镇办。深化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和示范方建设,提高粮食产出效益和帮扶成效。以山城、店子、城头、徐庄、凫城和张山子等镇街为重点区域,发展地瓜、大豆等杂粮和小米、绿豆、豌豆、豇豆等小杂粮产业。
(三)特色林果产业。重点支持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石榴、长红枣、大樱桃等名优特果品,全面提升果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加工增值能力。按照改造、完善、提高的总体要求,采取市场引导、行政推动、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措施,在山亭区、峄城区、滕州市等林果产业优势产区对传统果园进行调整更新。滕州市突出发展梨、桃、苹果和苗木花卉等产业;山亭区重点发展枣、桃、樱桃、板栗和果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峄城区重点发展石榴和石榴精深加工等产业;台儿庄区重点发展黄桃等产业。抓好山亭区协作扶贫苹果品种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我市苹果种植规模效益,打造产业扶贫新亮点。
(四)休闲生态农业。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禀赋、文化与历史特色,因地制宜推进以“古”为主的滕州市农耕古文化旅游区,以“山”为主的山亭熊耳山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山地和市中区、莲花山、龟山农业旅游区,以“果”为主的峄城区万亩石榴园旅游,以“水”为主的台儿庄运河旅游区,催生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抓住枣庄农业总量虽少但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特点,以开展国家和省、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强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高效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示范模式。引导贫困户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农事景观、乡土文化和特色产品等,发展特色采摘、农耕体验、农家乐、开心家庭农场、旅游商品制作等休闲农业产业。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其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五)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依托我市优质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推行产加销结合,打造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鲁南地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战略高地,形成“一心、两翼”的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一心”即滕州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致力发展成为辐射苏北和鲁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总部基地。“两翼”即以精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初加工为主,全市12个加工集聚基地为载体的北翼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片区和南翼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在粮油加工产业上,重点支持北大仓、银牛、翔宇、大宗生物、大洋、莺歌等龙头企业;在蔬菜、食用菌加工产业上,重点支持海风冠都、冠宇等龙头企业;在果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支持润品源、亚太等龙头企业。
(六)加快发展农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庄、种植大户等新型扶贫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发展股份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增收。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把更多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或带动贫困户的各类经营主体,在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入股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实现就近就地增收脱贫。
三、保障措施
(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进一步调优调良产业结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种植习惯,大力发展专用小麦、水稻、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扶贫精品产业园。优化马铃薯种薯、加工用薯和鲜食用薯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稳步推进种植面积,打造马铃薯扶贫示范基地。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支持贫困镇、村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建立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打通价值链,推动贫困人口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保障贫困户、贫困人口获取稳定收益。推广订单帮扶模式,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特色产业。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财政扶贫资金可作为贫困户个人股金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持股分红。明确控股并负责生产经营的企业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有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三)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农产品区域性产地市场,推动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集配升级改造。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引导鼓励大型批发市场与贫困地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生产基地、零售终端无缝衔接的稳定产销链条。支持农业部门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加强对贫困户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培养。
(四)科学制订帮扶方案。要以区(市)、镇办为单位,制订完善细化产业帮扶方案。未脱贫的省、市定贫困村每个都要村制订农业帮扶方案;已脱贫的重点贫困村要结合实际,制订、完善农业帮扶方案。各级农业部门“第一书记”帮扶村每个村都要制订农业帮扶方案。全市农业系统农业、经管、农广校、果树中心等农口部门党员干部帮扶的贫困户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农业帮扶措施。因主客观原因不能、不需要制订农业帮扶措施的要提供书面说明材料。其帮扶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以发展产业、务工等帮扶形式为主,没有劳动能力的以项目分红形式为主。
(五)加强领导督导。各区(市)农业局、经管局、农广校和滕州果树中心及局属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产业扶贫契入到乡村振兴、“三区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农业农村重要工作中去,强化对现代农业和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按照《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的意见》要求,积极整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重点用于帮扶对象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要加强对产业帮扶工作的督导检查,市农业局将结合农业扶贫项目督查、日常工作督查、验收、考核等工作对各区(市)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导检查,把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区(市)农业部门农业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积极开展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政策和工作宣传。要认真梳理、总结各地产业扶贫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加强宣传推介,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农业扶贫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各区(市)、枣庄高新区以区(市)为单位,由各区(市)农业局、枣庄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牵头,务必于2018年3月31日前将重点村帮扶方案和党员干部帮扶对象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报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局属各单位、各科室的产业帮扶工作落实情况务必于2018年3月31日前报局种植业管理科。
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