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 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作者: 来自: 时间:2018-08-30 16:50:39

枣政字201827

 

 

 

枣庄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

  

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大企业:

  

  现将《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枣庄市人民政府

  

                                    2018829

  

(此件公开发布)

 

 

 

 

  

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根据《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枣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8年至2022年。

  

一、发展基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我市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三化并举”,共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物质技术装备、新型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四新格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农作物高产创建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全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9个、面积23.47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6.16万亩,粮食总产量170万吨,粮食生产总量常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162.23亿元,增长3.7%;农业增加值124.43亿元,增长4.1%;牧业增加值30.95亿元,增长3.5%。蔬菜、园林水果、肉类总产量、禽蛋、奶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80.42万吨、24.83万吨、23.57万吨、11.22万吨、4.56万吨、9.4万吨,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二)“三区”共建扎实有效开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功创建。2017年,全市共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74个,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7.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化肥和农药实现用量和强度“双降”。发展省级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5个,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达到46处,总面积8.5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64.8万亩。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第二批改革试验任务“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全市实现各类农村产权进场交易836宗,交易额27.62亿元。全市506个村居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26个村居完成了改革试点,滕州市、台儿庄区入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单位。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枣庄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特色园总数累计达到7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0.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201710月,农业部发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监测评价结果,我市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三)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迅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农业“新六产”正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17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213家、家庭农场1209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500多个;发展各类农业企业2200余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33家、市级325家;山亭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滕州市和台儿庄区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70余家,营业收入18亿元;发展农产品类网店2200余家,农产品电商企业320余家,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60亿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作为统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抓手,加快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服务进乡村、人才进乡村和资本进乡村“三大工程”,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径模式,把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2.坚持生态高质,品牌提升。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培育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产品品牌化、品牌高端化。

  

3.坚持跨界融合,三链重构。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三园同建,推进塑造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

  

4.坚持深化改革,城乡融合。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战略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必须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结合枣庄市的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定位为: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发展示范样板。

  

1.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样板市。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重点,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强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农牧结合、生态高效的绿色发展示范典型,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样板。

  

2.“智慧农业”应用先进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原则,夯实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不断提升农业部门信息化管理能力,持续改善农民应用信息化的能力,争创“智慧农业”应用先进市。

  

3.农业“新六产”发展示范市。以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发展亮点。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20家。

  

4.农业标准品牌建设强市。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和“厚道枣庄人 放心农产品”品牌引领行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药监督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品牌强市。重点培育5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企业产品品牌。

  

(四)目标任务。力争到2022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以上;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0亿元,基本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优良、组织方式高效、经营主体集约、农产品市场繁荣的现代高效优势产业,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到2028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显著进展,为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功能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区域布局相统一,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以产业延伸、技术辐射、项目对接、人才支撑为纽带,在全市构建“三区引领、三园示范、两区同建”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格局。

  

(一)“三区”引领

  

1.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全市现代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促进生态可持续为方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动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2.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注重推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可持续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加快推进打造枣庄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新样板。

  

3.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目标,以明晰农村产权关系为核心,以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切入点,以落实产权权能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到2022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三园”示范

  

1.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到2022年,全市建成6家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2.农业科技园。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效益惠民”的原则,以峄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为龙头,建成一批功能清晰、要素齐备、模式创新、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具有枣庄特色、结构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实现全覆盖、无缝衔接,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

  

3.农村创业园。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服务等平台,吸引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两区”同建

  

1.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185万亩,其中小麦生产功能区185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140万亩(与小麦复种面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率先在滕州市、峄城区、山亭区分别开展马铃薯、绿萝卜、石榴和长红枣等特色农产品优势核心区划定试点工作,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到2022年,力争创建3个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特优区。

  

四、重点任务

  

(一)挖掘结构调整新动能。调优调新产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1.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制度,构建粮经饲统筹、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布局优化、适度、保护的区域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区主要涉及滕州市级索镇、山亭区城头镇、市中区西王庄镇、峄城区古邵镇、台儿庄区马兰屯镇、枣庄高新区张范街道等镇(街),重点稳定发展粮菜牧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适度发展区主要涉及滕州市东郭镇、山亭区北庄镇、市中区永安镇等镇(街),重点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等,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规模;保护发展区主要涉及滕州市滨湖镇、薛城区沙沟镇、市中区孟庄镇、台儿庄区运河街道等镇(街),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强化特色水产业发展和水系生态保护等,实现保供给与保生态有机统一。

  

2.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即特色优质粮油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林果产业、特色畜禽产业、特色水产产业,努力打造全市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格局。重点规划建设滕西、枣南百万亩高产区,推进粮食(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和吨粮市建设。大力发展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促进蔬菜、瓜果、茶叶、花卉、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以滕州市马铃薯、台儿庄区万亩绿色有机稻和山亭区优质杂粮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重点支持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石榴、核桃、酥梨、长红枣、大樱桃等名优特果品,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3.推进养殖业提质增效。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高地。规范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户粪便污染处置设施,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与农业生产废弃物等综合处置,建立全县域收集、处置和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微生态制剂、生物制剂、高效低残留兽药、中兽药、绿色健康饲料产业等,培植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低碳渔业、精品渔业,实现渔业功能转型和体系升级,重点打造滕州市滨湖镇现代渔业核心综合示范区、台儿庄区运河现代渔业园区。

  

(二)培育跨界融合新动能。推进不同主体与行业间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全面推进形成规模大、层次深、领域宽、业态新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和隆起带。重点发展祥和、春藤、龙振、健袖、正德康城等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发,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设施范围。

  

2.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全市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禀赋、文化与历史特色,因地制宜推进以“古”为主的滕州农耕古文化旅游区,以“山”为主的山亭熊耳山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和市中区九顶莲花山山地农业旅游区,以“果”为主的峄城万亩石榴园旅游,以“水”为主的台儿庄运河旅游区,催生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重点打造“两区、两带”旅游农业发展格局(“两区”即北部山地林果生态休闲旅游区和蟠龙河—庄里水库流域生态农业观光区,“两带”即沿运河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带和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农业休闲观光带),形成枣庄特色显著的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多功能、体验型、创意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镇,着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3.稳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供销e家等电商销售平台建设,建立O2O营销新模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电商的合作,培育一批区域性、垂直性电商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鼓励各区(市)在全市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域,规范发展建设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县、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电商镇、淘宝村。

  

4.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产业布局的有机衔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一批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直营店、配送中心,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大力培育以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的一批流通型龙头企业。支持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投入品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有机融合。推进农机服务环节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延伸。力争到2022年,全市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强化品牌引领新动能。品牌化是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推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实现从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兴农、品牌富农的动能转换。

  

1.系统推进品牌创造和品牌资源整合。加强农业品牌管理的顶层设计,着力打造“厚道枣庄人 放心农产品”枣庄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重点发展“滕州马铃薯”“龙阳绿萝卜”“柴胡店刘村酥梨”“峄城石榴”“山亭火樱桃”“店子长红枣”“孟庄水蜜桃”“冠宇杏鲍菇”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推进“凫城黄姜”“阴平大枣”“张山子甜桃”“徐庄板栗”“山亭花椒”等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和培育工作。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与整合,引导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与品牌创建,鼓励企业制订或参与制订国家、国际标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支持名牌企业通过收购、联营等方式,加快现有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整合优化;支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良好农业规范(GA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等质量认证。扶持省级农业品牌申报,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中介组织参与企业农产品品牌开发。

  

2.健全农业品牌的监管和服务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市场监管、增强政府引导,营造有序的品牌创建与培育环境。探索构建“协会+企业+原料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品牌组织管理形式,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的行业自律能力。强化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加快建立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分层次、分类别编制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目录,实行品牌动态管理。加强品牌商标管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的授权和监管办法,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实施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实施进程。建立品牌危机应对机制,有效控制危机蔓延,恢复品牌形象。

  

(四)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从拼资源拼消耗向科技强农、绿色护农的动能转换。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推广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面向市场的开放性协同创新与转换应用平台,建设辐射全市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与应用示范基地,重点开展现代种业、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推动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入户,提升全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2.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进种业研发创新,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加强粮食、林果、畜禽、水产等新品种选育、优良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推广应用,提高特色农业良种繁育能力。完善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体系,加强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做大做强。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3.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市级现代农业智能监测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以人机物一体化、生命体数字化、装备设施网络化、生产经营智能化为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业云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机制。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依托“三区、三园、一体”等,实施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定制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4.提升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实施装备优化提升、技术示范推广、作业规模推进、智慧农机、人才培育等项目,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马铃薯、花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率提高力度。加大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探索现代耕作技术与全程机械化融合的生产模式。实施农机现代化标配工程,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化,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机械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加快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培训,培育一批热爱农机、善于钻研、技艺精湛的“农机工匠”。

  

(五)提升主体培育新动能。坚持集约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途径,实现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动能转换。

  

1.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做优做活农民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专做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示范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示范引领各类主体规范发展,提升发展规模和质量。鼓励各类主体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协会联盟及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完善流转、托管、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完善新型社会化服务。围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不断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积极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加大对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扶持力度,逐渐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先选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化水平较高以及现代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重点镇,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推行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定向个性化生产销售服务。发挥市场经营机制在公益性社会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可量化、易监管、受益广的公益性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培、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与水平。

  

3.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百千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到2022年累计培训3万人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激励考核机制。积极鼓励枣庄学院、枣庄职业(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形成中高等有效衔接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办好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让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现身说法,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六)激发农村改革新动能。坚持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深入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巩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抵押担保、涉农补贴、承包权退出、农田整治等方面的应用,继续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滕州市、台儿庄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以及山亭区市级试点工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对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继续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体公益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建立集体统一运行管护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对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3.健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立上下一致,左右贯通的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各类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返乡务工人员等开展农业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重大工程

  

实施现代高效农业动能提升行动,重点组织实施“十二大”工程,集中打造一批农业新动能引领区,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工程。围绕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重点推进“四区五化”建设,聚焦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特色区,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粮食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设备,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带动全省粮生产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22年,以滕州、台儿庄、峄城、薛城等粮食主产区(市)为核心,建设高标准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田100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0万亩以上。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工程。编制我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突出发展菜用马铃薯、优质莲藕、红椒、黄姜、芸豆、食用菌等具有区域特色蔬菜,以及石榴、酥梨、樱桃、红枣、板栗、核桃等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林果产品,重点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高效设施蔬菜标准园、特色高效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特色园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品质与附加值的提升。力争到2022年,创建10个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市级及以上特优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10万亩以上,产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5万亩以上,发展森林旅游,市级及以上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处以上。

  

(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工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全面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扶持发展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2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58,节水灌溉率达到65%以上,设施蔬菜和果树的化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继续加强重点区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划定并严守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加快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和规范化建设,确保湿地保护率达到70%。在重要水源地汇水区内提倡发展环水有机农业。因地制宜探索试行耕地修养生息制度,在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湖工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建设工程。围绕全市集约型精品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方向,立足全市现有农业园区建设基础,重点打造标准园、生态园和产业园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特色园。将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在全市率先形成以“园区带基地、企业联农户、产业兴乡村”的发展格局。到2022年,力争建成35个在全省有较大影响、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儿庄区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100个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园或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五)农业“新六产”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培育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30家。支持省级示范县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探索总结发展农业“新六产”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全市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突出特色主导产业,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各具优势的农业“特色小镇”,加快推动西岗镇全国特色小镇、古邵港物流小镇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及马兰屯鲜花小镇等10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步伐,让小城镇样板树起来。到2020年,以终端型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体验型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消费达到25亿元,以循环型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以智慧型为主导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5亿元。到2022年,全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六)农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升现有各类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溯源、储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深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到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创建5个农产品品牌基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挖掘遴选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培育5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企业产品品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目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所占比重达到5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加强对高毒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兽用鱼用抗菌药物的监测管理,推进“食安枣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到2022年,全域创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七)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以发展数字农业为重点,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农业主体,着力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园区,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渔业、特色林产品和高效经济作物等领域应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不出村。加快推进农业云平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智能监测点100个。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重点推进马铃薯等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大数据交换共享。推进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积极推动农业生产与加工、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促进小镇建设的体制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畜牧业生态养殖提升工程。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严格遵守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着力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消费容量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形成肉羊、肉牛、生猪、家禽、奶牛、兔业等六大优势畜产品产业区。到2022年,全市争创省级粮改饲示范县1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争创省级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废弃物三级网络试点县。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完善配套“以镇(街)、村暂存,区(市)集中收集处理”的病死畜禽收集体系,根据养殖分布情况建立相配套的病死畜禽收集暂存点。到 2022年,全市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2个,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需求。

  

(九)“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按照全程引领、三区联动、五业并举原则,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提高农机化质量、增加农机化效益,重点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农机技术推广、规模作业推进、服务主体培育、智慧农机建设、人才培育、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八个方面有所突破,引领全市农业机械化稳步健康发展。根据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城市郊区三类地区特点,各有侧重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步推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到2022年,粮食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6%,全市力争创建“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3个以上。

  

(十)农业科技展翅工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依法向种业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推动“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分产业、分类型建立一批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行“菜单式”培训、“模块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人才。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百千万”培育工程,到2022年,计划培育农村创业之星100人、农村发展带头人1000人和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

  

(十一)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工程。依托国家农村土地产权试验区建设,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规范运行,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22年,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意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齐抓共推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整合现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做好政策的衔接和落实,重点支持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和农业产业开发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领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空闲、零散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和通过调整优化用地规划布局新增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都要加大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业倾斜,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向现代高效农业倾斜。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信贷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加保险种类,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

  

(四)强化任务落实。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强化配套措施,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区(市)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跟踪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察委,    市法院,市检察院,枣庄军分区。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83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