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 来自: 时间:2011-01-11 00:00:00

    食用菌产业是我省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兴朝阳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新生力量,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省食用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分散栽培到集中规模化种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量产值跃居全国前列,在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和效益呈现攀升态势,农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我省食用菌生产总量以10%以上的年均增速递增,贸易额剧增,市场份额急剧增大。据统计,2009年总产量达到206.14万吨,较2005年增长56%,在全国的位次上居第二(仅次于河南);栽培面积达23300万平方米(包括林下、防空洞、房前屋后废弃资源、盐碱地、塌陷地等,相当于35万亩);总产值123.68亿元,较2005年增长127%,实现翻番,超额完成“十一五”预定目标;出口量20万吨,出口创汇2.1亿美元,消耗农作物秸秆450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54%72%103%,菇农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多样化、贸易国际化方向发展,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农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二是主产县逐年增加,集约化生产进程加快。2009年,全省食用菌总产1万吨以上的县(市、区)达61个,其中,5万吨以上的县(市、区)15个,3万吨以上的县(市、区)28个,莘县、东昌府区、邹城等年总产量达10万吨以上;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县(市、区)近30个,莘县、邹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武城县、费县、定陶县、平阴县、冠县、惠民县等食用菌生产大县发展迅速,年总产值已超过3亿元,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大部分生产基地县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三是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我省已由原来以栽培平菇为主转变为发展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草菇、木耳等六大主栽种类,同时,灵芝、白灵菇、阿魏菇、真姬菇、杏鲍菇、茶新菇、蟹味菇、白玉菇等珍稀菇类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全省已形成了鲁北香菇主产区、鲁西双孢菇主产区、鲁东金针菇主产区、鲁中珍稀菇类主产区、鲁东南黑木耳主产区、鲁南平菇主产区等六大具特色品种结构的主要产业带,并逐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四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行业效益不断提高。各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菌种厂、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成熟,采取统一供种供料、技术跟踪指导、培训、销售定级等形式,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产业效益和出口创汇不断增加。近30家投资规模均在1500万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实现了标准化周年生产,每天鲜菇产量达100吨以上,约占全国工厂化鲜菇产量的20%,其高档产品常年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国内大中城市,加工增值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拥有食用菌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0余家,市级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30余家,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五是增加农民收入显著,从业人员迅速壮大。目前全省食用菌棚栽平均亩产鲜菇1.5万斤,产值约4.5万元,纯收入达2.5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农民、经销商、生产、加工、科研机构纷纷加入食用菌产业行列。目前,约有2万人的强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充实在菇农、基地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中,近八成菇农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全省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已超过260万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六是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扶持服务能力加大。各地初步明确了行业管理机构。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德州市及莘县、武城县、邹城市等市县成立了食用菌工作站或食用菌管理办公室等专职管理机构,其它大多数市县在农业局、蔬菜办等相关部门设有管理机构。各地党委、政府逐步将食用菌行业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了食用菌扶持政策和规划。食用菌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迅速崛起,从生产、管理、技术跟踪到销售,专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国内市场。食用菌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珍”,是继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来源,消费群体不断增加,消费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03到2010年全国食用菌年消费增长了80%,预计到2015年将再增长50%左右。目前,国内食用菌人均消费量不足5公斤/年,若人均消费达到20公斤/年(目前欧盟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仅我省年消费量就可达100万吨

  ——国际市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食用菌消费年递增速度保持在1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据国际蘑菇学会预计,今后食用菌国际市场需求量将持续扩大,未来全球食用菌年需求增长将在9-13%之间。同时,随着食用菌保健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休闲食品、即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生产潜力分析

  ——规模潜力。食用菌可发展立体栽培、林下栽培,不与农作物争地,而且种植食用菌后的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利于后茬作物生长。据统计,目前我省食用菌生产面积达35万亩(此食用菌种植面积系指以非农耕地为主的闲置地、废弃地、盐碱地、林下资源等)。现有可利用冬闲地尚有4000多万亩,此外还有很多林下资源可以利用。通过不断完善生产模式和基地建设、筛选和应用优良品种、逐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冬闲地和林下用地将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可利用空间巨大。

  ——单产潜力。食用菌具有覆土或袋栽、单层拱棚或多层立体菇房、林菌间作和菌菜套作等多种特殊的设施栽培方式;同时,不同品种之间,因品种种性和设施栽培管理的差异,单产差别较大,无法笼统地用单位面积产量来计算和表述,一般用生物相对转化率(即一斤干制原料所生产的食用菌鲜品产量)来表示各品种单产。随着我省食用菌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控等优质高效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标准化生产进程的不断推进,品种特性将不断优化、设施栽培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生物转化率提升潜力很大,在规划期内,就品种改良方面,我省食用菌各生产品种的生物相对转化率有望较目前提高510%;在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方面,食用菌各生产品种的生物相对转化率有望较目前提高2050%

  ——原料潜力。我省食用菌生产可利用资源多,生产原料丰富。大量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树木枝条、动物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均可用来生产食用菌。据统计,目前我省仅农作物秸秆每年就达7000多万吨,其中食用菌利用率还不足10%。随着科技进步及栽培方式的优化,这些丰富的资源可进一步得到转化利用。另外,食用菌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三)竞争优势分析

  ——政策优势。当前,国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节约型农业。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培养废料(菌糠)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还可用来生产沼气,正是高效特色和现代有机农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财政投入、土地征用、税收、基础设施、农业保险等方面做出了安排和部署。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力度的持续加大和“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产业”精神贯彻落实的不断深入,将逐步出台更多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等。

  ——效益优势。据调查,一个300平方米的标准蘑菇温室大棚一年能消化10-15吨秸秆和10-15吨动物粪便,按照目前的栽培技术,可产鲜菇1.5万斤,产值约4.5万元,纯收入达2.5万元以上。据专家测算,以目前全省25.6万个标准蘑菇棚为基数,若按每年10%速度递增,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可达370万吨,总产值224亿元,能解决350万农民的就业和致富问题,生产蘑菇后所形成的菌渣作为优质肥料使用,能节省化肥 55万吨,使每公斤秸秆增值10倍以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营养优势。近年来,食用菌产品因其营养美味,而深受消费者青睐。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具有许多食品所无法取代的保健作用,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

  ——品种优势。我省食用菌栽培品种已由原来的以平菇为主转变为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草菇、木耳等六大主栽种类,一些珍稀菇类也开始迅速发展,优良品种不断推出。

  ——模式优势。我省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层架式生产、林菌间作、菌菜间作、工厂化生产等各种成功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兼具选地灵活、占地节约等特点,并逐步向周年化生产模式发展,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市场效益。

  (四)制约因素分析

  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产业发展形态滞后。目前我省多数地方食用菌生产规模集约化、标准规范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零散种植还占有一定比例,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种植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生产批量集中、品质优良、规格一致的大宗出口产品,地区间种植效益差别较大,致使食用菌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无法得到更好地发挥,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尽快破解 “小、散、低”的滞后发展难题,扫除食用菌产业规模规范发展障碍,是下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滞后。自主科技研发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投入经费不足,截至目前国家和省财政还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发展食用菌,仅靠生产者自身原始技术和资金积累,食用菌技术推广普及受限,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与产业未来的“高、精、深”发展要求严重脱节。

  ——食用菌精深加工滞后。我省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偏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产业链条延伸,同时影响市场消费,产品开发不足,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制约产业增效和菇农增收。

  ——市场预警机制尚待建立。因缺乏市场预警机制,我省食用菌生产经营者对市场风险的防御处于被动地位,抗风险能力薄弱,主动应对市场风险的意识和措施做不到积极有效。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了全国食用菌市场,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我省双孢菇出口量减少80%,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菇农受损较大。

  ——菌种及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当前,因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食用菌产品及菌种质量还处于不完全受控状态,一些种植户和个别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经营意识淡薄,违规操作,容易导致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无证生产现象和假冒伪劣菌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逐年增加之势。

      三、果菜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指导意见》,首次将食用菌产业纳入产业振兴范畴,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今年果菜产业振兴项目又率先安排邹城和武城来承担实施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食用菌示范园以及食用菌老旧菇棚(房)的改造工程,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对我省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食用菌产业的大力支持,全省广大食用菌从业者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今年的项目安排邹城和武城来承担实施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食用菌示范园以及食用菌老旧菇棚(房)的改造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改善食用菌生产基础设施,把菌种繁育基地、示范园区建设成全省食用菌行业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力促进全省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振兴壮大。

  (二)两市县承担果菜产业振兴项目的优势

  1、邹城市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和谐新市”战略定位,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主动对接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经济带内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并进,加快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加快构建和谐邹城,实现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得良好势头。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0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6亿元、增长10.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9亿元、增长44.8%。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在邹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该市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生产总量连年增加,贸易额剧增,市场份额急剧增大。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2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0万吨,产值10亿元,品种涉及双孢菇、金针菇、褐菇等20个名优品种,种植户人均收入8600元。2009年,邹城市作为全省食用菌行业的唯一代表,被纳入《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予以重点扶持。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2、武城县

  产业发展优势及潜力分析

  (1)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

  武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拥有丰富的麦秸、玉米秸、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材料,随着武城县奶牛、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满足双孢菇等菌类生产对粪草和秸秆等原材料的需求。作为山东省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最早的县(市)之一,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广大菇农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较深,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地域优势。

  (2)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武城县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将其列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挥调度工作。同时,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正科级单位武城县食用菌办公室,并依托食用菌办公室组建了武城县食用菌协会,配备了必要的交通办公设施,负责食用菌产业的全程服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食用菌工作站。每年县政府都要组织召开全县食用菌生产会议5次以上,安排部署调度各阶段食用菌生产。多次组织各乡镇街分管领导、食用菌龙头企业负责人、食用菌种植大户等到省外如福建、浙江、河南、河北、东三省、省内各地参观考察学习;各乡镇主要基地也自行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参观,2008年全省食用菌会议在我县隆重召开。

  (3)政策优惠,扶持到位

  制定出台《武城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武城县农村信用联社、武城县食用菌协会关于对食用菌生产的贷款扶持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坚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食用菌产业。2007年,县政府对当年新建标准菇房超过2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给予5元的补贴和25元的贷款;对旧房改造的2000平方米以上菇房给予每平方米10元的贷款扶持。对发展食用菌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扶持,国土等有关部门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当年新发展2万平方米以上食用菌基地的村,奖励村党支部1万元;对当年新发展5万平方米以上食用菌基地的乡镇,奖励乡镇党委政府1万元。2008年,县政府对李家户乡新建食用菌基地每平方米给予35元的贴息贷款,乡政府提供每亩1000元/年的菇房占地租金。近年来共发放补贴3000多万元,提供贷款5000多万元。每年奖励食用菌种植大户10户,每户奖励5000元。2010年确定拿出500万元重点对老菇房改造和新高标准菇房建设以及菌种标准化、龙头企业建设进行扶持。

  (4)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

  武城县农业局、武城县食用菌办公室近年来先后承担了省、市蔬菜丰收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高产开发项目和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示范等项目三十余项。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著作(含合著)10部,获得省市级各类成果奖8项,其中丰收计划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为菇农编辑了大量的培训教材。并成功推广了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十余项。

  县食用菌办公室、县食用菌协会,现有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17人,各乡镇街食用菌工作站技术人员23人,食用菌产业村也配备了1-2名技术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同时,每年聘请山东省农科院、省食用菌工作站、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教授对全县食用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建成了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全县食用菌生产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撑。

  (5)产业链条紧密、发展实力强

  经过多年的培植发展,武城县食用菌产业实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示范园”的发展机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该县食用菌协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6家,为全县菇农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栽培技术、收购销售等服务,在企业、市场、菇农之间发挥了重要纽带作用,为该县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食用菌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山东丰裕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食用菌产品已发展到罐头、干品、冷冻、腌渍等10多个品种,通过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公司实行订单农业,合同订单食用菌基地发展到400万平方米,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降低了全县食用菌销售风险。武城森源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等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贝州牌食用菌畅销国内外。

  武城县菌业制约因素:

  (1)品种单一,发展不均衡

  武城县有10多个食用菌栽培种,但以双孢菇为主,只有双孢菇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其他品种均未成规模,发展较慢。且缺少食用菌生产调味品、保健品和药用产品的加工企业,加工产品单一、落后。

  (2)产业科技水平不高

  目前,武城县食用菌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生产方式简单,工艺粗糙,菌种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依据该县产业发展状况,每年均要组织科技培训,种植户已经掌握了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但产业科技水平及科技普及率依然有待提高。以双孢蘑菇为例,虽然掌握了二次发酵生产的基本工艺,但从稻草堆制发酵到出菇,劳动量大,各农户培养料质量不均匀,标准化培养料生产工艺掌握不够,制约了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

  1、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做好项目的组织与协调

  果菜产业项目确定食用菌产业被列入振兴产业的范畴,我们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备受鼓舞,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工作小组,专门负责项目有关的材料编写以及与项目县的组织与协调,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利用各种机会与两县市有关领导阐述项目实施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要求各项目县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努力把项目意义宣传好,落实好,实施好,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以及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该项目,邹城市政府成立了邹城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食用菌产业项目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协调和统筹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按期完成项目建设内容和任务。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包括编制项目实施计划,控制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检查项目实施主体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武城县也成立了武城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食用菌项目领导小组,县长樊兆杰任组长,财政局、农业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蔬菜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了项目资金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工程核算、资金拨付核准等。武城县农业局吸收食用菌站工作人员、菌种厂技术人才等成立项目技术小组,负责项目方案制定、质量把关。保证了项目实施有领导、有制度。县农业局、财政局、检察院几部门定期到项目现场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2、配合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实施方案是全面完成项目建设的根本和基础。10月份我们按照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的要求,果菜产业项目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对武城县、邹城市编制的《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振兴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提出了审查意见,并编写了《2010年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振兴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导意见》,认为项目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基本明确,思路比较清晰,选择的建设内容也比较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建设任务、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实施进度等进行再细化、再分解、再明确,确保项目的各项内容都能落实到具体地点、具体农户,确保整个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

  3、配合省财政厅、农业厅,做好会议的安排与部署工作

  截止到目前,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就该项目召开了两次大型的工作会议,一是9月21日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果菜产业项目启动会,二是1116日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果菜产业项目工作会议,我们积极配合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做好两县市召开这两次会议的安排与部署工作,并借人员比较集中的机会,积极向他们做好宣传、发动,为他们项目实施出点子、想对策,帮助他们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做好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与支持工作。

  4、配合省厅起草有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建设规程以及管理办法等工作

  全省现代农业果菜产业项目在我省乃至全国是首次实施,为规范和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含食用菌)产业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省农业厅牵头起草有关的项目建设规程和暂行管理办法,我们配合省厅起草了有关食用菌产业的有关材料。目前,该方面的材料正在整理征求意见阶段,未正式出台。(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