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中央一号文件亮点 扶持“职业农民”

作者: 来自: 时间:2013-03-04 00:00:00

  随着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突破“一家一户”局限,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将成趋势。这一模式往往还要涉及土地流转和集中,政府要当好裁判,使当事人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

  

  随着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突破“一家一户”局限,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将成趋势。专家表示,我国尚处在对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摸索、试点和起步阶段,政府仍需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相应的引导扶持政策,促进家庭农场稳步健康发展,真正当好帮农强农惠农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政府要当好土地流转“裁判”

  专家指出,在家庭农场起步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农资投入、规模化和机械化运营均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要发展推广家庭农场模式,亟须政府引导扶持。这一模式往往还要涉及土地流转和集中,政府要当好裁判,使当事人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

  农业部日前表示,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培育发展仍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将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助政策。

  ●既要调政策又要改体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多方面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首先,要稳步推进城镇化,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真正安居乐业。为此,要改革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各项配套制度。其次,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央目前推进的土地承包长久不变政策、土地确权政策,都有利于土地流转,有利于家庭农场发育。最后,要提高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专业分工水平。政府不仅应有资金扶持,还需要在教育培训方面给予支持。可以试行“注册农户”制度,提高资金支持的“瞄准度”。

  “要多角度增加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加大各渠道农业投入,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建议,一是通过推进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二是通过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三是通过发展多种模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为农民种粮提供科技支持。

  专家认为,中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是要对家庭农场清晰定义;二是政府要帮助解决农场产品的销路难题,及时将新鲜蔬菜卖出去。同时,家庭农场还要提高农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创立自己的品牌,满足市场需求。

  ●扶持不能只是“墙上挂挂”

  “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只是传达传达,墙上挂挂,农民也就不可能真正受益。”郑风田指出,在实施工作中一定要紧抓狠抓落实,最核心的是要有一套制度保证这些政策的真正落地,更应该有第三方的政策评估,一方面保证精准评估政策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不少专家建议,在试行和推进家庭农场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注重落实责任,政府要对惠农项目从登记到核准再到发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和责任主体划分明确化、具体化;二是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公示公开,防止国有资产和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让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