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之再解读
“大家静一静,活动马上开始。”8月26日上午,石河子市文化交流中心座无虚席,人声嘈杂。主持人几番提醒,现场方逐渐安静。
当日,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目标价格试点改革解读入基层》大型公益活动新疆首场解读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八师石河子总场的300多名干部职工,在这里聆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及兵团发改委价格处相关专家对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的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场的大多数职工群众对今年新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早有耳闻,不过对具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清楚。以目标价格取代临时收储,标志着在新疆实行了3年的临时收储政策正式谢幕,也意味着棉花价格机制被打破,原有销售渠道中断。特别是在国内库存压力大,纺织行业不景气,国际市场上低价棉花不断挤压国内棉花销售市场的情况下,今年棉花销售形势变得陡然严峻起来。那么,兵团该如何保障植棉职工的收益,如何找寻棉花销售市场,如何突破棉产业发展的瓶颈?
变化
“暗补”变“明补”,意在稳农,也让职工群众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
为了活跃宣讲气氛,主办方邀请了北京曲艺协会具有“曲艺之星”之称的马星野说了一段《棉花目标价格稳农心》的快板书。表演结束后,作为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简单说了几句,便要求与职工以问答形式互动交流。
“虽然实行目标价格,但是国家给我们有补贴,我们的收入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顿时有职工站起来响应,话刚说完,现场就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台上的李国祥被这位职工的乐观精神逗乐了,但他并没有接着职工就收入是否会增加往下说。职工的乐观和掌声,恰好说明大家对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以及实行之后带来的影响缺乏了解。
6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种植户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经国务院批准,4月10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向社会公布了2014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这标志着国家对棉花的补贴将从“暗补”变为“明补”,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尽可能使种植户利益得到充分保护。
在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实行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最低价格收购或临时收储政策,俗称为“暗补”。2004年、2006年,我国分别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2007年以来,先后对玉米、大豆、油菜籽、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建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
李国祥表示,国家实行最低价收购和临时收储的初衷,是在丰收时避免市场价格下跌过多、农民损失过大。但是,我国补给种粮(棉)户的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四补贴”已经从2004年的145亿元追加到2013年的1700亿元。补贴资金滚雪球般不断增多,无疑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在棉花等产品的托市收购价已经超过以按配额外税率计算的棉花到岸税后价格的情况下,维持或提高托市收购价,收储企业和下游企业承受不了;下调或维持托市收购价,种植户又有意见。以目标价格取代过去的临时收储、最低价格兜底势在必行。
从今年年初提出实行目标价格到9月1日正式在新疆开始采价,国家层面上的实施细则算是正式出台。根据国家规定,对自治区和兵团的补贴总额是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调查的产量测算确定的,目标价格补贴发放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在9月1日至11月30日3个月采价期结束后,当市场平均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中央财政核定对兵团的补贴总额,将补贴额分两次拨付到兵团。第二步,兵团收到中央拨付的补贴资金后,按照预定的补贴办法,将中央拨付的资金向植棉师拨付,植棉师再拨付至团场及代管的兵直单位。种植者凭棉花加工企业出具的籽棉收购结算票据向棉花种植所在团场申请发放补贴,团场按照种植者实际交售的籽棉量进行补贴资金兑付。
“无论是临时收储还是目标价格补贴试点,都是国家惠农政策,意在稳农。”李国祥表示。但是,目标价格补贴的只是差价,棉花的实际交易价格、销售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由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职工群众收益的不稳定性也有所增加。
李国祥进一步解释说,实行目标价格补贴之后,棉花价格和葡萄、西瓜、红枣等其它农产品一样,价格和销售均由市场调节,其价格再不会像过去那样年年稳涨,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大大降低。“今后职工既要提高棉花产量,又要提高质量。”李国祥说,面临棉花市场的激烈竞争,质量成为重要考核标准。
战术
提高棉花质量,短期挖掘增效潜力,远期重塑兵团棉花品牌
产量、质量对职工群众来说,意味着年底的收益,对棉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来说,意味着效益,对产业发展的决策者来说,产量和质量可能决定整个棉花产业的未来。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实行,棉花质量成为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眼下部分种植早熟品种棉花的师、团场已经开始采摘,大面积采收也即将到来。或许正是因为担心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之后存在棉花卖难的问题,促成了兵团提高棉花质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座谈会上,植棉团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都将提质当成缓解销售压力的一件“法宝”,并试图以提质来应对政策改变带来的挑战,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分析称,近年,兵团尽管通过推广机采棉,降低了棉花成本,提高了植棉效益,但新疆运距长,农资物化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通过大幅度降低成本增强棉花市场竞争力的想法不太现实,特别是面临突然而至的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近年只有在提高棉花质量方面挖潜力。座谈会上,兵团供销社主任张林泽更是直言:“只要质量好,不担心卖不掉,关键是质量,抓品质是今年卖棉花的重点任务。”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兵团棉花曾经一度享誉四方,是市场上最为畅销的产品,但如今还需要为质量如此大费周章,的确令人费解。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唐成棉业有限公司将2012年使用的美国棉、澳大利亚棉、兵团机采棉以及手采棉质量进行比较,无论是机采棉还是手采棉,其纤维长度、棉结以及短绒率、异性纤维都明显较进口棉差,这也意味着,如果不提升棉花质量,兵团的棉花在市场上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针对兵团棉花质量问题,兵团农业局局长孔军表示,近年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降低了棉花成本,提高了植棉效益,但也因机采模式和加工系统未完全成熟,以及连续3年临时收储,各植棉师低产田和次宜棉田没有退出棉花种植,打乱了兵团的棉花优势区域布局,棉花质量有所下降。
纺织企业负责人强烈建议,兵团须进一步提高植棉技术,进一步缩小棉花成熟期差异,避免大跨度混级现象;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棉花种植、收获、加工全过程管理力度,杜绝异物混入,提高棉花质量,打造兵团棉花品牌。
孔军表示,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的实行,对兵团棉产业来说 既 是 挑 战,也 是 机遇。尽管短期可能会导致卖棉难,但是兵团也会根据自治区、兵团大力发展纺织业的机会,重新规划和布局。兵团将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抓好棉花质量为宗旨,建立实施棉花生产全程可控的管理制度,从栽培、机采以及残膜污染治理和清理加工等方面着手,再创辉煌。
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纺织产业发展
过去3年,兵团植棉师团、职工、加工流通企业都沉浸在国家惠农政策的“狂欢”中,缺乏对临时收储政策中“临时”的冷静思考,导致国家政策一转,就立刻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
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取代临时收储政策,表面看来,棉花出售环节只是国家收储和市场兜售之间的区别,却对棉产业影响深远。国家收储是行政手段,是惠农政策,市场买卖则是商品经济行为,讲究供求关系。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其开源性和以质论价的特征,对产品本身质量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而在收储时期受制于原料的纺织行业,再次成为推动、拉动棉花产业发展的关键。
当然,兵团似乎从来都不缺乏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危机的经验,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带来的产业难题再次让人深思。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改革步伐加快,今后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在这种背景下,兵团到底如何才能让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适当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他同时也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随着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而简单地增加或者减少种植面积,而是综合当地土地、气候资源禀赋以及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合理布局,适时调整,避免盲目追高或者错误判断市场形势而导致产品价格“过山车”,让职工群众利益受损。
李国祥还表示:“职工群众不仅要把棉花种好,还要关注市场,要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李国祥的这个建议,就是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兵团党委六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强调的“积极探索兵团社会化大农业经营体制的实现形式,大力培育职工组织和集团化经营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提法具体化。在未来,职工群众绝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师、团场的种植计划,要释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种植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既要当好种植能手,也要关注市场,懂得经营。
对于兵团来说,一个更具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便是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步伐。因为有庞大的种植面积,兵团棉纺业有相当不错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兵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颁布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兵团纺织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纺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兵团发改委副巡视员伍新南告诉记者,对口援疆启动之后,东部产业向自治区、兵团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纺织业,这些企业来自治区和兵团,无非是看中优质原料的优势。但是,3年的收储以及国内国外棉花市场价格倒挂,纺织企业的日子大都不好过,而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政策的实行,让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对自治区和兵团棉纺企业来说,不可谓不是雪中送炭。
尽管因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可能会导致今年棉花卖难,但新疆已经启动了大力发展纺织业的战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新疆“三城七园一中心”产业定位,为新疆纺织业勾画了全新蓝图。这些决策,都为自治区、兵团棉产业“破茧成蝶”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目前,兵团虽还没有出台相关发展纺织工业的规划,但是从党政领导与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领导密切的会面来看,相信相关政策不久后将会出台,加上提升棉花质量这一认识在植棉垦区、加工流通企业等各方得到统一,并受到棉纺企业的欢迎—不难想像,经历短暂的风雨之后,兵团棉产业必将会迎来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