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中共枣庄市委关于制定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作者: 来自: 时间:2015-12-30 00:00:00

(2015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我市“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编制好“十三五”规划,要全面总结枣庄“十二五”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迈上2000亿元台阶,达到2030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10年翻了一番。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简政放权持续深化,“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基本建成。企业改革改制卓有成效,扎实推进水泥、玻璃、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改制重组,市属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市南工业区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金融创新取得突破,枣庄银行股改成功,异地金融机构落户枣庄,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大新城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营,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BRT里程全国最长,实现五区无缝换乘;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台儿庄复线船闸竣工运营,万年闸复线船闸开工建设,交通优势更加凸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气质量持续提升,水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核查,取得了淮河流域和全国九大流域“双第一”。节能降耗连续三年走在全省前列,立窑水泥退出历史舞台。枣庄市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山亭区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完成城乡并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滕州市、市中区、峄城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大运河申遗任务,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五年来,全市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市“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没有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多种政策叠加效应进一步显现,并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拓展新空间。我市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一极,既享受国家和省里的普惠政策,又有定向扶持,有政策叠加优势;有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人才、装备、技术、品牌、市场等工业比较优势;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交通区位优势;更有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呈现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优势。这些都是办好枣庄事情的根基所在、力量源泉。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耗空间、环境容量等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带来更大挑战;经济总量偏小,工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占比小,经济外向度偏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等问题比较突出。综合判断,我市发展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落实意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突破短板,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压力升华为动力,创新前行、奋力赶超,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一目标,牢牢把握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推动创新、开放、生态“三大跨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四个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转型发展取得突破。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经济指标更加平衡协调,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民生保障更加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枣庄、诚信枣庄、美德枣庄建设扎实推进,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基本控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市扎实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干在当下、成在实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工业强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度性变革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注入新动力,切实打造好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转型中的枣庄来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落后、基础设施欠账、两大文明不协调等短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空间、增强后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协调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内外开放并举,把招商引资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增强转型升级动力
  把创新作为我市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把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始终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依靠创新驱动,培育新动力,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我市城市转型的嬗变。
  (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大力推动发展动力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项目兴市,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抓好项目建设。把投资重点放在补短板、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上,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水利设施供给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交通、水利等项目的投入力度,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提升等领域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培育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兴群体消费能力。把三产培育成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既有城、又有市,强力提升消费总量,提升三产占GDP比重。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热点。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促进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创新外贸商业模式,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鼓励开展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新型贸易方式。

  发挥质量对增长的积极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扩大有效供给。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能力,构建质量发展体系,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枣庄制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打造质量检测高端平台,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建设好国家级机床、锂电质检中心。

  (二)大力培育新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科研平台支撑,厚植经济发展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鲁南锂电新能源研究院等市内科研机构作用,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坚,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机构,打造一批行业性、专业性科研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重点抓好我市与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共建。通过引进、整合、优化等措施,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组建枣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壮大一批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转型引进人才,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业创新团队。以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积极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引进外部人才和智力,推进我市新型智库建设。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导向,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建成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加快鲁南数据中心建设,成为一级主干集中的高标准大数据中心。广泛开展大数据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智慧应用工程。以高铁锦水长街“互联网小镇”为重点,打造滕州龙园、市中电子商务产业园、薛城科技创新产业公园、山亭鲁南网商谷创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高端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科学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围绕3D打印技术应用、机器人研发生产等高端领域,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争创国家级智能产业园区。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突破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推进数控机床、矿山装备、煤化工机械装备、造纸机械设备、纺织印染装备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精准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物流等嫁接融合。推进“互联网+”现代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与电商深度合作,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加快枣庄电商谷、鲁南网络经济产业园、峄城颐高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互联网经济园区建设。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融合创新,更好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

  (四)加快工业提质转型。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强力推进“265”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竞争力,焕发老工业城市的活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设备升级、产品链条延伸、名牌名品打造、规模档次进阶、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鼓励上市融资等手段,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化工产业,把链条往下游延伸,把产品往高端延伸,推动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错位协调发展,加快膨胀产业规模,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抓整合重组,提高水泥、煤炭行业集中度;通过抓链条延伸,提高煤电、玻璃、橡胶、造纸、印染产业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鲁南煤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产贸基地、全国重要的高端特种轮胎生产基地、特种纸生产基地;通过抓品牌培育,提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产业竞争力,创立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具有枣庄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做大做强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五大百亿产业集群。锂电产业,推进锂电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锂电材料—锂电池—控制系统—检测系统—锂电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石墨烯材料应用及新型电池材料研发生产,打造国内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做好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规划的科学衔接,支持山亭区建成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创新药物,建成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支持市中区发展先进医疗器械产业。新材料产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新材料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发展光纤光缆、高导磁材、IT电芯封装、软性铁氧体磁芯等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太阳能光热产品制造业;加快新型高效水处理产品研发,培育全国最大的水处理产业集群;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五)推进服务业高端化。牢固树立“三产兴市”理念,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发展新引擎。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提升旅游品质,打造旅游品牌,培育旅游新业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把我市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枣庄文化资源,重点培育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精品工程”,创作一批有影响力、有市场的影视文艺作品,提升枣庄知名度。以台儿庄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市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奚仲文化产业园、山亭银光文化产业园等为重点,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养服务业,促进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按照医养结合、景区建设与养老相结合等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一批康养基地,重点发展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康养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建设一批面向全国、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集散水平的新型专业市场集群和特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培育一批家政服务品牌企业,完善社区家政服务业体系。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沿运、沿高、沿铁现代物流,加快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市中北部物流园、台儿庄临港物流园、峄城临港物流园、滕州临港物流园、山亭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推进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分位,走向专业化和高端化。积极推进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及节能环保、能源管理服务,加快咨询、评估、仲裁、经纪等中介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金融保险、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搞好非博会、年博会等节会活动市场化运作,带动会展交易和社会消费。

  (六)加快农业现代化。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建设为总抓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农村产权交易范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三延伸”,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复合型示范区”。实施“藏粮于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作栽培技术,科学使用农化产品,改善土壤墒情,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推进“藏粮于技”,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研发和推广力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围绕石榴、马铃薯、大枣、樱桃等,打造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体。以高标准农田、特色示范园和家庭农场等“田、园、场”建设为重点,构建“东菜、西粮、北果、南牧”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物质技术装备、新型管理和支持保护体系“四新建设”。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模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能力。稳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全省、全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样板。

  (七)构建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平台、股权引导基金的作用,科学运用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发挥信贷市场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吸引异地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枣庄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做大做强;建立完善上市企业资源库,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要素市场,争取各种基金对我市发展支持,争取发行更多的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抓好金融风险防控,形成金融洼地。
推进企业改革,激发企业潜力和活力。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探索组建或改组不同类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由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做到产权清晰、股权机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运用好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优惠政策,盘活重组,使市南工业区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着力构建系统性、动态化、立体式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社会管理活力。规范加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完善阳光信访平台,完善领导干部常态化公开接访制度。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处置、评估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围绕解决我市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等领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着力补齐短板,不断增强发展均衡性、持续性。

  (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突出组团式布局的空间特色,形成“一主、一副、两区、多点”的市域空间格局,引导项目、要素、人口向城镇化核心区集聚,引导中心城区与各级城区、镇、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构筑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发展协调的区域新格局。抓住国家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地区支持的机遇,深入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工作,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城市。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精确确定枣庄的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经济共享、互利共赢。抓好我市《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规划纲要》实施,主动作为、错位发展,努力在西部隆起带建设中走在前列,把枣庄建设成为邻边经济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增长极。针对组团式城市特征,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措施,实现同城化发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坚持产城融合,强化城市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创新能力支撑。完善城市功能和政策配套,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降低门槛、全面放开,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向城镇有序转移,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的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让进城务工农民真正享受“城里人”的待遇,让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实施“四位一体”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西城扩容、东城提质、一体发展”的思路,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西城区扩容量,聚人气,打造现代化“大新城”,成为枣庄的行政经济、科研创新、商务金融、文化体育中心。东城区提质,通过设施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便利水平,打造城市转型的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实现市中区、峄城区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商业中心区。

  提升区(市)城市承载力。滕州市按照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商贸集散地、文化旅游名城,创建成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台儿庄区按照知名旅游目的地定位,重点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鲁南苏北靓丽水乡古城。山亭区按照“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的城市定位,加强生态保护,发展旅游、度假、健康、养老、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山城、绿色宜居家园,建成枣庄的“后花园”。

  加强示范镇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为重点,集中打造示范镇,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点,成为转移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抓好镇区道路硬化,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工矿、旅游、商贸、加工、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优势,实现“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打造“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实施“五项工程”(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让居民享受城市一样的生活条件。加强乡土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村落的保护传承,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道路、照明和住房安全问题。以打造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基本解决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推进海绵城市、管廊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好海绵区(市);规划建设好综合管廊,重点抓好以管廊为主,包括地下通道、商业设施为内容的金沙江路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各区(市)要制定好五年规划建设目标,抓好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设施建设,实施“水质提升、气化枣庄、热网扩容、电网改造、公交覆盖”五大工程,解决好城市“面子”和“里子”的问题。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实现BRT线网市域全覆盖。抓好中兴大道、世纪大道、大连路等项目建设,提升中心城区路网通达能力。以国省道改造提升为重点,规划建设高效快捷、水陆空交织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成环城高速,加快支线机场、城际铁路、京杭运河航道扩建和港口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环城山体水系。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七山八水”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山体水系,塑造中心城区山环水绕的景观风貌。加强南水北调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现代水网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庄里水库、抽水蓄能电站、黑峪水库扩容等水利项目建设。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能力。

  (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发挥“榴花文艺奖”评选的示范导向作用,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布实施枣庄市民公约,提升市民规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良好文明习惯。加强军民共建,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

  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枣庄建设
  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不动摇,推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规划建设生态功能区。以自然山林、河流、湿地为依托,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功能区。保护以山亭自然山林生态保护区为主的森林山体生态系统、台儿庄沿运湿地和滕州微山湖湿地为主的湿地河流生态系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好城市之肾、城市之肺。加大山体水系保护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行生态功能区负面清单准入制度,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山亭区创建国家生态功能区。

  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整合资源,高标准建设各类国家公园,重点推进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城乡生态绿色廊道等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真正建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生态城市,加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步伐。

  加快生态修复治理进度。开展采矿塌陷地治理,让每个“废弃矿坑”变为良田;开展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严控露天开采,让每座“断崖绝壁”披上绿装,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搞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水平。

  (二)推进生产绿色化。实行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矿倒逼机制,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突出煤电、化工、水泥、纺织、印染等重点产业的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提升整治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实施市级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做好碳平台、碳交易工作。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生产链条耦合衔接,打造枣庄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煤化工、煤焦化、玻璃生产加工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园区循环式发展,实现我市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快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洁净煤生产供应和清洁煤化技术改造,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以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科学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由单一煤炭能源支撑到多种能源互补的动力转换。

  加快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基础管理,以“能效领跑者”活动为引擎,组织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能效对标管理。强化节能技术创新,加快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建设一批节能重点工程。

  (三)推广生活绿色化。推进建筑节能,高标准建设绿色城区、绿色社区、绿色建筑,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薛城城南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行绿色施工。推进绿色交通,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慢行交通,构建低能耗、高效率交通模式。推进绿色政务,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机关节能、无纸化办公,发挥政府在绿色低碳消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绿色消费,加强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鼓励居民选用环保建材和节能电器,推动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推进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治理,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规划城市供热点布局,逐步解决“煤电化工围城”问题,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着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天气,让老百姓能够经常看得见日月星辰、闻得到馥郁花香。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大羊庄水源地、周村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超前防控庄里水库上游水源地污染,加强水质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路域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和环境质量,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基本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多规合一”,理清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建立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阶梯价格制度。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五、全面推进开放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放是实现我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加快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一)积极构建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发展体系,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抢抓中韩自贸区等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西部经济隆起带、淮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济宁、临沂、聊城、徐州等市的交流合作,推动运河经济文化带和红色文化经济圈的大发展。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创造条件,整合资源,鼓励支持各经济园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和沿海无水港;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外贸进出口新优势;建设跨境电商服务基地,积极发展“互联网+”外贸,努力发展外贸新业态。

  (二)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紧盯中韩自贸区、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抢抓招商时机,加大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招引力度,力争取得突破。境外“主攻日韩,突破港台,开拓欧美澳”;境内“立足全省,承接京沪,对接江浙粤”,拓展招商区域。围绕优势产业、企业,集中力量招引对枣庄转型具有支撑力、带动力的大项目,吸引关联配套项目入驻,延长招商链条。完善推进招商引资引智的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强化领导推动机制、工作调度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形成招商合力。

  (三)加强经济园区建设。牢固树立“园区突破”理念,把园区作为我市跨越追赶的重要载体,实现突破性发展。枣庄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全力建成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区、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国家级考核体系中上档进位。各区(市)开发区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滕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统筹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衔接,变“一园一规”为“多园一规”,高标准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各园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速度数量向质量特色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探索建立“园镇合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下放财权、人权、事权,减负放权、激发活力。创新园区用人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职级分离”的灵活用人制度,提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各乡镇园区要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突出“一园一业”,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完善园区项目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四)提高经济外向度。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扩大欧盟、美国、日韩等传统市场,重点拓展东盟、南美、非洲、东南亚、东欧等新兴市场,推动更多的工业制成品走向国际市场,力争经济外向度提高10个百分点。积极打造对外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加强与央企、省企等国内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利用其优势和渠道“借船出海”,开拓境外市场,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推进“新兴市场开拓展览行动计划”和“境内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实施以展促商。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使更多的企业产能进入“一带一路”。大力推动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橡胶轮胎、机电机床、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产品出口基地,争创国家级出口基地。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培育本地外包骨干企业,承接先进地区外包转移,推动台儿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

  (五)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认真研究把握新常态下开放招商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推进流程优化再造,形成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优化金融环境,建立生态金融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防控好风险;优化法治环境,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创建,大力整治企业和项目周边治安环境,严厉打击各类涉企违法犯罪。

  六、全面推进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守底线,注重公平,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2018年前提前完成整体脱贫目标。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对有劳动能力的,实行转移就业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行易地搬迁安置脱贫;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补偿脱贫;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建立集体资产收益扶持脱贫制度;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吃穿“两不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让每个困难家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

  (二)促进创业就业。加强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加快推进枣庄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新模式,建立符合枣庄实际的创业载体。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奖补、创投基金、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借脑、借资、借技,鼓励创业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留学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弘扬创客文化,在全市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加快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枣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公共服务全市全覆盖。拓宽就业渠道,实施重点企业、项目人力资源支撑计划,推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制度,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国际示范城市。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施“农民工3项行动计划”、“小城镇乐业工程”,帮助特困家庭、“双零”家庭、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城镇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关爱关心贫困学生,多举措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城乡教师对口交流制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以枣庄职业学院为龙头的各类职业院校发展,深化企校合作、产教融合,将我市打造成职业教育新高地。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枣庄学院特色办学,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引进国内高校设立分校,建设“大学城”。创新办学模式,鼓励名校强校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校。

  (四)打造健康枣庄。全面推进“全民健康”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区(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充分发挥高铁优势,探索与国内外知名医院共建医疗联合体,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室、专科医院。加快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推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打造淮海地区中医药服务品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养老康复保健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深化“食安枣庄”建设,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健全治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山亭区梅花山自行车训练基地等体育运动场所建设,推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五)强化社会保障。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强制度衔接,健全筹资机制,形成覆盖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险人群全覆盖。探索建立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展福利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七、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最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重大事项决策权、监督权。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由综合评价为主向目标引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大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迈向全面小康。全面推进市县党代会代表任期制、乡镇党代会年会制,促进党代表发挥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稳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全面落实中央、省改革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改革试点试验,扎实抓好既定的各项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提炼改革做法和经验,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改革品牌。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活力。

  完善改革决策和工作机制。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健全和完善改革方案审议程序,切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加强跨部门、跨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协调工作,探索建立重大改革事项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形成全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舆论环境。健全改革督察机制,开展对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察。确保各项改革有领导、有部署、有督促、有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推进法治枣庄建设,加强保障宪法实施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审计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强执法司法监督,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深化“平安枣庄”建设。大力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不断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提升平安创建水平。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源头、生产、流通监管,确保重点领域安全发展。

  (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工作格局,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大力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根据我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重点引进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人才,着力培养引进科技创业人才、产业创新人才及团队和实用技能人才。建立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实行“一人(队)一策”,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建立企业家人才库,大力培养本土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以培养“金蓝领”和首席技师为重点,加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推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才、教育、科技、经济良性互动。

  (五)广泛动员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各级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

  (六)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要求,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各区(市)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的“十三五”规划,设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开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枣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