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作者:枣庄市农业局 来自: 时间:2017-08-31 17:44:32

                     山东省农业厅文件

鲁农生态字〔2017〕10


  

 

山东省农业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农业局(农委):

  为推进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省农业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农业厅

                                                              20176月20

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着重打造示范样板和亮点,大力推广以沼渣沼液和秸秆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000多万亩。

  ——减量化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围绕节水、节肥、节药,组织开展了农业节本增效、两减三保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减量化农业技术。到2015年,全省配方肥推广应用面积达到48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90万亩;实现了对甲胺磷等禁用、限用高毒农药的有效控制

  ——农业清洁化生产取得新进展。加强高毒、高残农药源头监管、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推广0.008mm以上标准地膜110多万亩,降解地膜30多万亩,建设地膜回收站点70处,新增地膜处理能力6500多吨;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40余处,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以上。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拓宽秸秆利用渠道,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十二五”末,全省共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71处,小型沼气工程7339处,农村户用沼气249万户,沼气池容量达到2400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总量达到8000多万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734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5%,重点区域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农业生态功能进一步拓展。积极拓展农业生态环保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截至2015年底,全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3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0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万人,全年营业收入超过240亿元。

  (二)面临挑战

  尽管“十二五”以来我省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资源环境、思想观念、技术储备等因素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自然资源短缺的省份。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6,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占全国的1/5。农业仍存在耕地“重用轻养”、经营粗放、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污水排放等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二是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保和面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广、成本高、难度大、公益性强,需要较大资金支持,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亟需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制。

  三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国内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较晚,缺少创新性、系统性的研发,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 

  四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以及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十分迫切。

  (三)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从产业发展看,“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为新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从民生期待看,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生态循环、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首要任务,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载体,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作制度、集约化生态种养模式。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牧结合和三产融合,加快建立绿色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优化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取得新成效。

  ——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着力构建有利于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减量化技术广泛应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扎实开展。全省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30个,省级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全省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650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4年分别减少10%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明显提高。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和0.01毫米以上的标准地膜,实现大田生产地膜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农业种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

    ——产业融合协同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全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100万户。

  三、主要任务

  为完成生态循环农业各项目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落实以下六大任务。

  (一)立足优化结构,着力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重点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作物种植。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间作套种等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生态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实现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科学配置。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借助生态防治、节水灌溉、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促进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二)立足减量增效,着力构建农业资源节约体系。节约集约使用农业投入品,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生物肥料和沼液、沼渣,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大力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加强农业节能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降低农业装备能耗。

  (三)立足清洁生产,着力构建农业科学减排体系。加强土壤环境源头管理和农业生产流程改造,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程清洁转变。加强地膜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和生物降解地膜试验推广。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和开发环保型饲料。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合理布局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探索建立“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四)立足环境友好,着力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自然发酵、厌氧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建设。深化“三沼”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沼-果”、“畜--菜”等产业循环模式。集成推广生态生产、健康种养先进技术,创建肥药减量控害、生产清洁节约、农牧(渔)结合互利、产业循环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等生态农业新模式。

  (五)立足生态修复,着力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提高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种质资源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强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网络,提升监控和扑灭有害生物的技术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六)立足功能拓展,着力构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经营等资源,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观赏、品尝、休闲、体验、健身、度假,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创业增收。

  四、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实施以下九项工程。

  (一)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

  1.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休闲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和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县域大循环,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30个。

  2.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及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合理确定创建区域,以各类新型经营组织为实施主体,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

  3.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基地小循环。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00个。

  (二)化肥减量增效工程

  在粮食、果品、蔬菜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率。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等技术,积极推广宽行作物追肥机械串施。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十三五”期间,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00个

  (三)农药绿色防控工程

  依托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扩大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快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筛选、登记和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规范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扩大统防统治作业覆盖面积。依托园艺作物标准园、“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建设30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

  (四)农业清洁生产工程

  1.清洁地膜推广示范项目。在棉花、花生、马铃薯和设施蔬菜集中种植区域,推广双降解地膜与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000万亩;在棉花和露天蔬菜集中种植区域,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  2000万亩;在重点地区,扶持建立地膜回收、加工网点。

  2.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项目。在粮食、果品、蔬菜种植大县,开展化肥、农药等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探索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散户自行收集、农资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委托专业环保单位集中销毁的处置模式。争取每个农业大县建立1处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站,回收率达到90%以上。

  (五)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以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补充,以原料化利用为辅助,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六)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

  1.重点对畜禽养殖场粪污清理、输送、贮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应用畜禽发酵床养殖、生物除臭等技术。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到2020年底,支持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90处。

  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促进农牧结合,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到2020年,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主体。

  (七)农村清洁能源示范推广工程

  以秸秆、畜禽粪便等为原料,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为目标,稳步推进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建设。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农村社区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选择具备条件的专业化企业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立足各地秸秆资源,积极推广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碳化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等新能源设备,推动光能在农户屋顶、养殖场屋顶、瓜菜设施棚顶及沼气工程配套设施上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底,全省新建大型沼气工程120处,其中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方以上的沼气工程10处。

  (八)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工程

  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种养平衡、农牧结合、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种养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蔬菜残渣、食用菌废渣、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促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推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农业生态休闲功能拓展工程

  1.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组织开展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山东最美休闲乡村、齐鲁美丽田园创建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不断拓展和培育农业休闲观光资源,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服务,引导单一生产经营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到2020年,建设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0个,示范点100个,山东最美休闲乡村100个,齐鲁美丽田园100个。

  2.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项目。以休闲观光功能基础较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标准化果(菜、茶)、生态家庭农场等为重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拓展观光游赏、采摘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提升特色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省建设休闲农业精品园100个。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考核推进机制。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本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跟踪评测和考核监督,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推进机制,确保实施效果。

  (二)构建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机制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以试点示范为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形成政府、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鼓励开展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创新研发和集成推广,推动现代生物、信息、设施、节能等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努力破除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实用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依托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大力推广减量化农业生产技术,投入品可降解、低残留技术,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和经验模式,普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知识。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努力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推广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