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油腻病”,轻装去扶贫
作者:
来自:
时间:2018-10-25 15:47:22
据媒体报道,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基层干部患上了油腻病,他们热衷于“蹭扶贫”便车,台上大秀廉洁奉公人民公仆形象,私下里却时刻盘算着钻营一己私利。特别是在扶贫项目上,存在“抢、躲、拖、拒”等行为。“有利就抢,有害就躲”是基层某些油腻干部的生动写照。若是群众利益与个人私利发生冲突时,即便是便民好事,也可能被他们拒之门外,致使扶贫项目无法落地。
基层党员干部油腻病多表现为自私、懒惰、庸俗、散漫、自炫等,虽不像贪腐涉黑那样恶劣,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不但会破坏基层党员干部在老百姓中间的形象,侵蚀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也会挫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冲刺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进度与质量。仔细探究,发现油腻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责任担当意识缺位是滋生油腻作风的温床。面对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挑战,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现实情况缺乏了解,看不清问题本质,把握不了方向,做不了决断,缺乏敢闯敢试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志气、大胆负责的勇气。心里整天盘算着牟取私利的小算盘,而无视脱贫攻坚的大账本,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
其二,扶贫资金“重下拨、轻监管”模式为个别党员干部牟取私利留下可操作空间。当前,对于扶贫资金的管理,重点仍在于能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是否按计划实施等层面,对扶贫资金的效益监管稍显不足。对于扶贫资金这块“肥肉”,一些油腻干部截留、挪用、骗取、套取,或者不按规定统筹扶贫资金使用等,造成一些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无法顺利实施。
其三,执纪监督不严助长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油腻作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于干部管理多停留在纸上,并未付诸实施。对于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多是采取警告、整改及收回扶贫资金等举措,而对于问题形成原因缺乏深入剖析,许多地方对于相关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罚的不处罚,致使部分干部对党纪国法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
积微成著,其害如虎。基层党员干部的油腻作风看着像是小问题,实则是关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福祉的大问题。油腻病不除,病根不治,则后患无穷。油腻病的治本之策,关键在于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
其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为民尽责是基层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狠抓落实,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引导困难户发展产业,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这些事情要“一个都不能少”地予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处事公道正派,自觉与群众争利行为作斗争,不被歪风邪气所扰。对于脱贫攻坚所面临的诸多考验和困难,基层党员干部要敢于“惹火上身”。对于工作过程中的错误,基层党员干部也要敢于承认,及时纠正。
其二,要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在绩效指标设计过程中,群众评价及扶贫成效等应成为关键指标,影响奖金分配、评先评优、干部晋升等,从而塑造为民服务的良好环境。要加大扶贫成效在基层党员干部考核中的占比,以此鞭策基层党员干部用好和管好扶贫资金,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其三,要推动内外监督相互交错。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方式。完善村委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解决好村委“一把手”权力过大问题。纪检等部门也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检查、监督及问责力度,同时还要构建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全覆盖,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根治基层党员干部油腻病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自我把脉救治,健全考核监督机制也十分必要。唯有用制度的笼子管住“蹭扶贫”的权力之手,方能医治基层党员干部油腻病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