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要注重“四个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要注重摆正“态度”、怀揣“温度”、把握“尺度”、占领“高度”,打牢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
摆正“态度”引进乡村人才。常言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百业待兴,亟需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乡村规划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但目前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互联网资源薄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在人才引进时,有的地方大谈特谈本土优势,对自身短板闭口不谈,动辄引进高新人才,一味“赶潮流”,脱离乡村实际,造成人才浪费和闲置。如果不能认真审视乡村振兴的实际,不能把握人才引进的需求和方向,就不能吸引到真正的优秀乡村人才。摆正“态度”引进人才,要做好言要实,心要诚,胸要广,要立足农村实际,知己知彼,带着如饥似渴、虚心虔诚之心广纳天下英才,带着乡村振兴的雄才大略、自信从容地吸纳乡村振兴最需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这样,乡村振兴就有了人才支撑。
怀揣“温度”留住乡村人才。引进人才只是“入门”,留住人才方为上策。一是要用“乡情”留住本土乡村人才,打好“乡情牌”。“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拥有故土家乡的情愫,有回报乡梓的情怀,而且对农村更了解,可以探索实施“农民大学生”工程、“定制村官”等“回引”工程,鼓励这些人返乡创业,推动家乡发展。二是要用“真情”留住外来乡村人才,打好“感情牌”。外来人才,对乡村发展,虽有志向和抱负,但往往缺乏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除了要在国家农村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外,还要对外来人才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多给予关心,建立“新村民”人才资源库,建设“乡村文化驿站”,开展优秀外来人才评选,激励各类外来人才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扎根奉献在乡村热土。
把握“尺度”管理乡村人才。安人之道贵在张弛有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乡村振兴基层任务重、矛盾多、条件苦、待遇差,工作失误有时无法避免,对人才培养和管理要实行正向激励,激发工作热情,释放工作活力,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干成事。乡村工作更多的是实践课、群众课,要深入群众和一线,在工作时间、过程管理、年度考核上要给予一定的弹性,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以一时、一次得失论成败。
占领“高度”培育乡村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要素,是“制高点”,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持续性、根本性的意义。而增强人才造血功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提升农村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同时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农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围绕当地乡村的发展需求,实施精准培养、长期培养。
乡村振兴,是一篇美丽中国的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乡村振兴,是一幅美丽中国的大画卷,需要各类人才来绘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只要我们心力合一,真心做事,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定能出人、出手、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