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忘“五性”

作者: 来自: 时间:2018-11-27 16:33:12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多维度推进,广大乡村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贫困县区如何主动适应、融入并推进这场伟大变革,笔者认为要把握好整体性、融合性、主体性、平等性和渐进性,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整体性。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一个全要素、广领域、多层级、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同推进,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当前,有些地方存在重经济轻生态、重发展轻治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认为只要把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乡村振兴就实现了,这种认识是片面和错误的。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有钱”就行,而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有“形象”、也要有文化;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有金山银山;既要讲自治,也必须讲法治和德治。这样乡村才能变得有活力、有人气。
  融合性。乡村振兴的路径是融合发展。推进产业之间融合、农业与农村融合、乡村与城市融合,关乎乡村的长远发展。推进乡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加工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包装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进乡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将小规模、小体量、较分散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有效集结起来、销售出去;推进乡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变成农业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要推进农业与农村融合发展,把发展农业产业放到整个农村发展的大范畴中通盘考量,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要推进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设好特色小镇,让它成为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主体性。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民。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主力军。当前,一方面,农村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乡村振兴,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农民素质、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涵养住最稳固的人力资源根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通过下乡投资兴业、行医办学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
  平等性。城乡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和乡村相互促进、共生共存。要大力推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当前,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是燃气、供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电商物流等,要补齐短板,逐步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力推行城乡公共服务互联互通,重点是提升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学校教育等水平。大力推行城乡要素互联互通,完善、深化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把土地真正变成农民的财富来源。
  渐进性。乡村振兴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奋斗历程,不能搞“一阵风”“一刀切”,更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就贫困地区而言,首要还是先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优势,要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对于基础条件、地理条件、产业条件等较好的地方,可以鼓励先行先试;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投入。特别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同时,还要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形成“点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进”的良好局面,进而带动全域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作者:龙兆学,系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