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枣庄市2019年小麦春季苗情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作者: 来自: 时间:2019-04-16 14:49:24

      三月中下旬,枣庄市农技站组织各区(市)农技站,对全市小麦苗情进行了考察,针对当前苗情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如下,供各区(市)参考      

一、小麦春季苗情及分析

从苗情调查汇总结果看,全市小麦正处于拔节阶段,苗情整体长势于上年。主要表现在:

(一)苗情结构合理

一类苗面积增加二类苗、三类苗、旺苗面积均减少一类苗124.82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60.25%(下同),同比分别增加0.21万亩、增加0.53%;类苗63.1万亩,占30.46%,同比分别减少0.68万亩、减少0.11%;一、类苗总面积187.92万亩,同比减少0.47万亩,一、类苗占比90.71%,同比增加0.43%;三类苗15万亩,占7.24%,同比分别减少0.01万亩、增加0.05%;由于部分地块播种量偏大、播种偏早、施肥偏多,少数麦田出现旺长,面积为4.03万亩,占比1.95%,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24万亩、减少0.58%

(二)群体数量充足

全市小麦播种量呈现更加合理的范围,全市平均基本苗22.51万,同比减少0.63万;冬前(201811月下旬)全市平均亩茎数67.27万,同比减少0.3 返青初期(20192月下旬)全市小麦平均亩茎84.68万,同比增加4.56。目前,全市小麦平均亩茎数90.83万,同比增加2.59万,其中: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旺长苗平均亩茎数分别为99.19万、86.74万、65.68万、116.73万,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12万、增加1.23、减少2.33万、增加5.41万。总体上,全市麦田呈现群体数量基本充足合理、麦苗生长基本均衡的态势。

(三)个体发育相对健壮

全市小麦平均单株分蘖5.15个、单株主茎叶片数7.93个、四叶以上大蘖3.28个、单株次生根10.75条,同比分别增加0.12个、增加0.37个、减少0.16个、增加0.17条。一、二、三类及旺长麦田个体生育指标分别为:一类麦田平均单株分蘖5.71个、单株主茎叶片数8.05个、四叶以上大蘖3.91个、单株次生根11.72条,同比分别增加0.08个、增加0.22个、增加0.04个、减少0.27条;二类麦田平均单株分蘖4.28个、单株主茎叶片数8个、四叶以上大蘖3.22个、单株次生根9.78条,同比分别增加0.21个、增加0.55个、减少0.31个、增加0.47条;三类麦田平均单株分蘖3.21个、单株主茎叶片数7.36个、四叶以上大蘖2.61个、单株次生根9.43条,同比分别减少0.01个、增加1.02个、减少0.16个、增加1.53条;旺长麦田平均单株分蘖4.57个、单株主茎叶片数7.53个、四叶以上大蘖3.38个、单株次生根11.94条,同比分别减少1.77个、减少0.89个、减少0.27个、增加1.72条。

二、春季麦田管理情况

2月15日至25日,全市小麦陆续返青,气温逐渐回升;225日至3月12日,进入起身期;3月15日至23日,进入拔节期,光照充足,各级农技人员积极行动,指导农民不误农时进行春季麦田的科学管理。

(一)进行划锄镇压

划锄镇压作为小麦返青起身阶段较好的农业管理措施,返青期全市划锄、镇压面积分别为17.9万亩、19.4万亩,同比分别减少7.4万亩、减少33.5万亩,增温保墒促早发。

(二)绿色防治病虫草害

返青以来,各级农技人员积极指导农民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茎腐病、纹枯病及适时开展化学药剂除草,全市小麦春季病害、虫害、杂草防治面积分别为49.6万亩34.6万亩、154.4万亩,同比分别减少8万亩、减少14万亩、增加5.5万亩,防治效果显著。

(三)适期开展化学调控

化控是抑制旺长田块小麦继续徒长的解决方法之一,在起身期全市共有0.2万亩喷施过化控剂,同比减少0.1万亩,有效降低小麦后期倒伏的风险。

(四)科学追施肥料

宣传、培训、指导农民因苗、因墒分类开展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借助雨水或浇水,全市共有81.8万亩小麦在春季进行了追肥:在返青、起身、拔节期每亩追施氮肥量(折成纯N用量)分别1.99公斤、4.55公斤5.24公斤,合计追施氮肥量11.78公斤,同比增加0.02公斤;在返青至起身期每亩共追施磷肥量(折成P2O5用量)0.62公斤,同比增加0.06公斤;在返青至起身期每亩共追施钾肥量(折成K2O用量)为0.38公斤,同比减少0.02公斤,基本达到了均衡施肥的目的保证了小麦中后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三、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冬春连冻不利于小麦的丰产稳产

部分地块小麦播种前玉米秸秆还田质量较差、小麦播种后没有采取镇压浇水措施地块土壤暄松、失墒严重,在遭遇越冬期间低温寒流天气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加之3月30日全市出现2-3℃的低温天气,导致处于拔节期小麦发生一定程度的冻害,突出变现为:小麦上部叶片发紫、发黄枯萎,心叶、分蘖、次生根生长受阻,少数小弱分蘖死亡,降低有效分蘖数,不利于建立合理丰产群体,同时,也不利于麦穗的分化发育

(二)部分地块小麦群体偏大增加减产隐患

由于部分农民为降低风险确保充足苗量,增大播种量,加之播期偏早、施肥不太合理、越冬气温偏高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小麦亩茎数偏多、出现旺长趋势,全市有4.03万亩小麦出现旺长,容易导致拔节孕穗期田间郁闭和群体内光照不足,灌浆中后期遇大风极易发生倒伏而造成减产,也降低后期抵御干热风等灾害的能力。

(三)周期性干旱进一步制约小麦的安全生产

近些年,冬春季常发生周期性降水不均衡,尤其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常发生降水不足。据气象部门统计越冬期间全市平均降水14.5毫米,同比减少38.03%;2月份,全市小麦陆续返青,全市平均降水量5毫米,同比减少69%;3月份,全市小麦陆续起身拔节,全市平均降水量18.6毫米,同比减少24%,但是全市平均气温10.9℃,较常年(8.1℃)偏高2.8℃,加速水分的蒸发散失。拔节期是既是小麦需要肥水最多的时期,又是穗分化的关键时期,若此时间段出现干旱,将会导致小分蘖走向衰亡,降低有效亩穗数,不仅影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不利于小麦的安全生产

(四)病虫害发生程度呈偏重发生趋势

拔节期是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盛期。3月28日,据市植保站统计,当前我市发生的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田间菌源充足,我市自东部丘陵至西部滨湖各地小麦生育期不尽相同,导致我市小麦扬花期遇雨风险加大,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将呈中度流行趋势。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常年相当,发病植株绝大多数是叶鞘发病,随着气温上升,病株率和发病程度都将迅速上升。麦田红蜘蛛发生面积逐渐上升,虫态以幼螨为主,发生量高于去年,随着未来气温不断回升,小麦红蜘蛛虫口数量将迅速上升,特别在山区旱地危害明显加重。目前麦田发生的蚜虫属于苗蚜,来源于本地蚜虫繁衍,下阶段随气温的回升,蚜虫危害将继续加重。

四、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水肥调节,控旺促弱;绿色植保,提高防效;预防倒伏和早衰,增粒增重”,各区(市)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因地制宜做好拔节期肥水运筹

目前我小麦处于拔节初中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因地制宜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公斤,既防倒又增产。追肥时要注意将肥料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灌溉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若墒情不适宜,应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但是,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

(三)做好“倒春寒”的预防和补救工作

近些年来,我小麦在拔节期以后常会发生倒春寒冻害(冷害),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产量大幅降低。因此,各地要提前制定防控“倒春寒”灾害预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可以提高小麦植株下部的气温,防御“倒春寒”冻害。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倒春寒”冻害的麦苗不会整株死亡,中、小蘖仍然能够成穗,只要加强管理,仍可获得较好收成。具体减灾措施有:一是抓紧追肥。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抓紧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二是及时浇水。浇水能增加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平衡植株的水分状况,以促进中小分蘖生长,保证有效亩穗数。三是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

(四)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中后期,尤其抽穗期以后是病虫害集中发生盛期,若控制不力,将给小麦产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各地要切实搞好预测预报工作,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趋势, 进行科学防治。要增强绿色植保理念,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等。防治小麦红蜘蛛,可每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8毫升水适量喷雾,也可选用4%联苯菊酯微乳剂每亩30~50毫升;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1克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克,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克对水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锈病、白粉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或250克/毫升丙环唑乳油35毫升喷雾防治。

由于近几年我小麦赤霉病菌源量较大,今年要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降雨或持续2天以上的阴天、结露、多雾天气时,要施药预防。对高危地区的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提前至破口抽穗期。或者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并在小麦扬花期再次喷药。药剂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毫升,或者25%咪鲜胺乳油每亩50~60克,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150克,水后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果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时施药,应在雨停麦穗晾干时抓紧补喷。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措施,也是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各地要加大“一喷三防”技术的宣传培训推广力度。“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开花授粉时间, 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

(五)采取综合措施,搞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由于今年我前期旺长面积比例偏高,后期麦田大面积倒伏的风险较大。因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麦田后期倒伏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通过肥水调控防倒伏。群体较大麦田肥水管理时间要尽量后移,加快分蘖两极分化速度,通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状况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最好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

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小麦倒伏一般都是顺势自然向后倒伏,麦穗、穗茎和上部的1~2片叶都露在表面,由于植株都有自动调节作用,因此小麦倒伏3~5天后,叶片和穗轴会自然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也可在雨后人工用竹杆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这样不扶不绑,仍能自动直立起来,使麦穗、茎、叶在空间排列达到合理分布。因此小麦倒伏后不论倒伏程度如何都不要人工挷扶或采取其它人工辅助措施。若人工挷扶或采取其它人工辅助措施,会再次造成茎秆损伤或二次折断,减产幅度更大。二是喷药防病害。小麦倒伏后,特别是平铺倒伏的麦田为白粉病等喜湿性病菌繁殖侵染提供了理想场所,往往白粉病发生严重。因此对倒伏麦田要及早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减轻倒伏病害次生危害。三是喷肥防早衰,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小麦倒伏后秸秆和根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秸秆输送功能和根系吸收功能都有所下降,要结合喷药混喷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

附件:1.2019年枣庄市小麦春季苗情考察表

2.2019年小麦春季管理情况统计表

                                      20194月12

2019年小麦春季苗情考察表20180409.xls